本模板由短文学出品,请您保留底部链接信息,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心情日记 > 心情随笔 > 文章内容

八月桂花香悠远

作者: 迷失站长 来源: 网络转帖 时间: 2011-11-24 阅读: 在线投稿

  清晨,从一阵阵咆哮的狂风中醒来。希奇,这风有点不同往常,怎么还挟带着缕缕清香?推窗一看,不经意间,院子里的两棵桂花树开花了。
  
  桂树原产我国,江南一带广有栽培,农历八月开花,学名木樨,又称八月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每到中秋时节,亭亭的树冠,青青的叶子,密密的小花,白的像米,黄的像粟,红的像高粱,开满了枝头。馥郁的芳香,沁满了人们的五脏六腑。正所谓“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香”。桂花固然没有牡丹富丽高贵,也没有荷花艳丽高洁,但她平易近人,朴实无华,也不失其高雅。桂花的花形很小,不以美丽的外表取胜,而是以其浓郁的芳香赢得了众人的青睐。
  
  在诗歌的国度里,赞美桂花的古诗词比比皆是,而我,偏偏喜爱宋代两位女诗人的作品。朱淑真写花的诗词较多,其中《木樨》写道:“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诗中用“众芳”和“秋色”来烘托桂花,赞誉有加,有花有人,各自飘香。李清照也是一位花痴,不仅喜爱菊花、荷花、梅花、海棠花,更喜爱桂花,在她为数未几的词作中,专写桂花的至少有三首。她在《鹧鸪天》的上片中赞美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好一个“自是花中第一流”!在我看来,这句诗不仅是赞美桂花,完全可以用来比况词人自己,尽代词后李清照何尝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花中第一流”呢?另外有两首《摊破浣溪沙》,也是写桂花的。其一的下片写道:“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樨花。”花自有品,词人多情。酝藉向人的“木樨花”不正是词人晚年生活的写照吗?其二写道:“揉碎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薰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这里以梅花的“俗”与丁香的“苦”与桂花作比,突出了桂花的香,“薰透愁人千里梦”,道是“无情”却有情。
  
  元人倪瓒在《桂花》诗中写道:“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忽起故园想,冷然回梦长。”由桂花想到故园,这种情怀,不仅诗人有,我也有。此时,由桂花之香,我不禁也想到了著名的桂花之乡。说来我与桂花还算有缘。我出生在农历八月,也叫“桂月”,桂花自然成了我命运中的花神。我固然没有出生在桂花之乡,但我在那里度过了最灿烂的青春年华,那里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栽培桂花的历史很悠久,桂花的资源也很丰富。
  
  那里有我最早熟悉的高大的桂花树,开满桂花的校园,留下过足迹的桂花镇,访问过的桂花学校,行走过的桂花大道,还有泡过温泉的碧桂园,游览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时参观过的桂花博物馆和桂花碑廊。那里的先民在植桂、品桂和用桂的实践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桂花文化。这一切,都曾给了我很多的营养,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因此,桂花之于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以为,桂花的香不同于别的花香,香得纯,香得浓,香得雅,不像是世间所有的,仿佛从天外飘来。
  
  诗人杨万里也有这种熟悉,他在《咏桂》中写道:“不是人间种,将从月中来。广冷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诗中把桂花与月亮联系了起来,更令人浮想联翩。实在,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中,桂树与月宫、吴刚以及嫦娥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那里自古就有月亮崇拜的习俗,不久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咸宁市咸安区为“中国嫦娥文化之乡”,由桂花文化又衍生出“嫦娥文化”。这样,来自北方的嫦娥传说在江南落地生根,并在变异后繁衍壮大。古老的月亮崇拜与桂花种植的习俗相结合,催生了咸安特有的“嫦娥文化”现象。
  
  这使我想起了蟾宫折桂的典故。蟾宫就是月宫,蟾宫折桂比喻应考得中。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就用了这个典故。乾隆时期的吏部尚书彭元瑞有一副自题书房的对联:“何物动人?仲春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意思是说,什么事物能感动我的心呢?是仲春盛开的杏花和八月飘香的桂花,最令人爽心悦目;有谁催促我呢?是三更荧荧的灯火照我苦读,五更喔喔的鸡声催我起床。
  
  旧时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在八月进行,称秋闱;第二年的仲春举行会试,称春闱。考中者金榜题名,称为“折桂”。联语教人珍惜光阴,催人励志奋发,反映了科举时代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勤奋苦读的普遍心态。据说,郭沫若先生少年求学时曾用蟾宫折桂的典故对过一副对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折桂赴蟾宫,必定有我。”《红楼梦》第九回写道:“彼时黛玉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往。“笑道:”好!这一往,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这里也是以蟾宫折桂来比喻科场自得。根据蟾宫折桂的典故,不少地方流传下来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和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冷糕,相互赠予,取的就是广冷高中之意。今天,人们经常运用这一典故祝贺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也算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吧!
  
  秋分已过,天气渐凉。院子里迟开的丹桂仍在含苞吐蕊,芳香四溢,而早开的金桂和银桂,有的已经蔫萎,有的已经飘落,浓郁的芳香正在随风飘散。这时,我记起了朱淑真写桂花的另一首诗:“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花开花谢,月亏月圆,这本是自然的规律,无须嗔怪。人生也是一样,生命的小河总有干涸的时候,作为个体的人,终有一天也会乘风回往。假如他的形象、声音抑或文字、事业、思想,能在人世间留下那么一点点痕迹,以生命的另一种形态而存在,这样的人生应该不虚此行的了。
  
  即便什么也没有留下,但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为这个世界作过一些有益的事,那也应该无怨无悔了。就像这桂花,即便在一夜之间被秋风秋雨所摇落,但她曾经把浓郁的芳香撒向大地,撒向人间,给人们留下过美好的印象;即便化成了土壤,还可滋养树下的小草。独倚窗台,吮吸桂花的香气,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灿烂,也感受到生命的芳香和美丽。

  
  
上一篇:彩虹总在风云后 下一篇:波撼岳阳楼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