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天职事,平常心,安闲人!
听楼师宇烈先生讲禅,问及我等方外人物是否也可以修禅,老先生微微一笑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消息体安然”,禅的聪明无处不在,芸芸众生日常生活万事万物都有禅理。再问从何处着手,老先生引用了三位著名禅师的三句话:“做天职事,持平常心,成安闲人。”顿如醍醐灌顶,受用非凡。
1、做天职事
净土宗和天台宗,都有自己明确的修行方法,念佛啊静坐啊什么的,禅宗虽名为“禅”,但恰正是破除对“禅相”的执着,不拘泥于任何有形的具体的禅修方式。那么禅宗追求的修行方法又是什么呢?就是化有形为无形,把禅修的精神落实在生活中,在时时处处事事上保持禅心。这听起来很难很玄,但落实起来也不是全无下手之处,一言以蔽之:做天职事。
这句话是唐代著名禅师赵州和尚的话,赵州和尚的道场在河北的柏林禅寺,我曾经往过两次,气象非常好,现在正大力推行“生活禅”。赵州和尚有个著名的公案:吃茶往!相传每个到禅寺的人都来问禅师,如何修禅,每次赵州和尚都是一句话:吃茶往!根器很高的人当时就顿悟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茶是寺院里最最普通平常的食品,而喝茶是寺院里边最最平常最最天职的行为,赵州和尚用“吃茶往”来提醒人们要在天职的事情中往体会禅的道理,禅不离天职。最美妙的东西就是你身边的事情,那些你现在就能做的,你自己能够做的——小事情。
人生活在世上,禅在人心中,所以修禅尽对不能离开生活,人伦日用,吃饭穿衣,甚至拉屎撒尿,这些小事情实在都有修行内容在啊。“道在伦常日用中,百姓日用而不知。”
很多人胸怀大志,说我生下来就是要做大事情的,我要成为大人物,建立不世之功业。他们的口头禅是我着眼于我的“远大目标”。但是过于重视远大的目标往往会忽视过程,而过程是由平常一件件的天职小事来组成的。有的时候不过分追求“有所得”,着眼于身边天职事,着眼于过程,反倒最后能够有所得。
《SevenHabits》里边有个“影响圈和关切圈”,讲的实在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所有事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你关心的,一类是你不关心的。而在所有关心的事情里边,又有两类,一类是你能够影响的,即那些身边的天职事,你此时此刻自己就能做的事情;还有一类就是你无法影响的,跟别人相关的事情。
好高骛远的人只把留意力放在关切圈里,以为自己很能干,不屑往做影响圈内的小事,久而久之,就变成没有能力往做那些小事了,我们把这个叫做眼高手低。同样两个下属,领导分配同样的小事情给他们做。一个自视很高,不屑于做,做的时候就耍小聪明,马马虎虎,对付着完成任务。另外一个呢,认认真真地往做,做完之后还想老板有没有别的需求,预料到老板的下一步需求,并同时完成。你说,下次再有机会的时候,老板是给第一个人还是第二个人呢?这就是天职事。人生的基础就是天职,连天职事都做不好,谁敢让你做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天职事还有个特征,就是跟自己有关;非天职事则是跟别人有关的。怨天尤人,哭爹骂娘,完不成任务找理由找借口,把责任推给别人都是典型的非天职事。有句名言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在这句话对整体是对的,对个体则是轻易有误解的!匹夫有责就是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有责任实在就是我没有什么责任啦,是别人的事情。真正的说法应该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碰到事情,挺身而出,迎接压力,承担挑战,才是天职事。自己的责任自己抗,不要推给别人,把“责”推给了别人,实在就变成了“债”,所谓责无旁贷嘛!这样的债利息可是大大的。碰到困难别退缩,英语有句话非常好,讲的就是天职事:If you don't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100 excuses not to do it; if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100 ways to do it.
一个人的发展,既需要才能,也需要机遇。机遇有两种,一种是客观条件给予你的偶然性,另外一种是自己主观努力得到的机会。佛教讲“缘分”,是以为每个人自己的“缘”是可以由自己创造的,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人们习惯于以为佛教是消极的,实在佛教的一个基本道理是“自作自受”,每个人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把握的,在这个角度,佛教是非常积极而有人文精神的。禅宗让每个人“面对当下”,就是让人面对现实,不要回避题目,做好天职事,从天职事做起。记住:佛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所谓:自助者,天助之!
2、持平常心
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间,无论你做什么事情,怎么做事,都会有人来评价你,或者批评,或者表扬。人往往能够付出艰辛往做事情,但却不能承受别人语言的打击。想想屈原,想想老舍,你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在别人的评价中锤炼自己的平常心,是禅宗在生活中修行的第二步。
马祖道一禅师,被人尊称为“禅宗八祖”,说过一句话:“平常心是道”。事来就应,不思虑,不计较。有人请教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困来睡觉,饿来吃饭。”人家很希奇,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天天都在做的啊,怎么就是修行了呢,再问。禅师说:每个人是在吃饭,但是不好好吃饭——千般计较;每个人是在睡觉,但是不好好睡觉——百般思虑。
喜欢计较喜欢思虑的人,即使自己得到了something,他经常不往看他得到的尽对值,而会往跟别人比较:为什么他的奖金比我的多?为什么我的TITLE是经理,而他是总监?他经常用的口头语是"不公平":我觉得这样对我不公平!
我们知道,成功=努力+机遇,那么某一时点的成功=某一时点的努力+某一时点的机遇。在任何一个时点,一个人的成功更多取决于那个时点他所获得的机遇,而不是当时他的努力程度。而人生某个时点的机遇就是偶然的,与那个特点时点、空间、人物、情势有关,是不可预料的,不是人为科学地设计的。这样偶然性的例子太多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时间和地点,不公平是常态,公平反倒是偶然状态!但是,用数学公式加和一下,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在任何时点的努力+在任何时点的机遇,而后者=0。为什么呢?你不会永远倒霉,你也不会永远幸运,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统计,一个人所得到的好运气和坏运气是差未几的。你不会在100%的时间都不公平,你不会在所有的地方都不公平。所以,最后的成功还是取决于你一直的努力,而不是你某一时点的机遇。假如你由于一时的不公平而放弃了努力,实际上也放弃了幸运到来的机会。所以,放弃“不公平”这个说法吧!回回到平常心来,少些思虑,少些计较。换个角度讲,赵州和尚还说过另外一句惊人的话:烦恼就是佛,佛就是烦恼。所有这些烦恼啊、不公平啊实在都是修行的好机会啊,没有烦恼成不了佛啊。
过于计较,过于思虑,人们就会被杂念所困,就是失往自我,成为杂念之奴。禅师让我们用平常心来消除杂念,不要往想得了又如何,失往又如何,反而可能做得更好。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心经》里边有段话,很出色:“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阔别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平常心啊。
平常心指的是什么呢?佛家讲有“八风”:利、衰、称、讥、誉、毁、苦、乐。也就是顺利、衰败、称赞、讥讽、名誉、诋毁、困苦、快乐的意思。平常心的标准就是不被这八风所困扰。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他讲的大概也是这个状态。人无论处在何种情势下,身患何种遭遇、何种挫折,始终能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安宁、平和。
平常心,不动心,这句话说着轻易,做起来真是比登天还难,连大文豪苏东坡都做不到。苏东坡被放逐到镇江的时候,与佛印禅师交往甚密,两个人隔着一条江,经常来往。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的庙里看他,禅师不在,苏一个人往参观佛堂。看到威严端坐的佛爷,诗性大发,管小和尚要来笔墨,一挥而就:“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写完之后很自得,让小和尚务必把诗转给佛印,让他看看自己是否悟道。佛印回来之后,二话不说,在诗旁边写了两个字:放屁!然后让小和尚把诗给苏东坡送回往。苏东坡看了之后火冒三丈,你个秃驴,不夸我倒也罢了,怎么能骂我放屁呢!心里越想越气,立即起身过江,往找佛印的麻烦。佛印一见东坡,哈哈一笑: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被我一屁就吹过江来了吗?东坡一听,也是哈哈一笑,方才明白老友的用意,真的是说着轻易做着难啊。
八风里边最关键的实在是“名利”二字,所谓“名缰利锁”,名利都是束缚人心的缰锁啊。相比较而言,有时利可以放下,名却放不下;名中讥讽有时可以接受,但吹捧就受不了了。过得了棒杀关,却过不了捧杀关。我们说的平常心,就是要在失意的时候不要悲观,而自得的时候更不要忘形。
《中庸》里有段话也特别出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怨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进而不自得焉。”这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悠然自得”、“不怨天不尤人”的心灵状态,多么令人神往!
找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讲求尽我所能无所怨悔就好。不要太把工作生活中的得失荣辱太当回事。我的好朋友,程益中先生,历尽颠峰荣耀和冤狱挫折,问及感受,他教给我一句话,我经常念叨,也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事儿不大。是啊,事儿不大,别那么在意。这就是平常心。赵州和尚说:“树摇鸟散,鱼动水浑”,一切都很平常,事儿真的不大。
3、成安闲人
这是黄蘖希运禅师的话,这也是禅宗在生活中修行的第三步:在进世做事中超越世事的束缚。禅宗在修行上讲求“超越”,超越之后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达到安闲的境界。得大安闲是禅宗追求的理想状态和最高境界。不是指物质层面的自由和安闲,而是心的自由安闲。《穷爸爸富爸爸》里边讲“财富自由”概念,讲的是物质的自由安闲;但仅仅有财富自由,没有心的安闲是不行的,君不见,那么多那么多的人,发财致富之后就找不到自己了,迷失了,不快乐了,找不到安心立命之道。
人生在世,当然要做事业,假如不能建功立业,也至少要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事业也好,金钱也罢,都是为了人自身服务的,人是一切外物的主人,而不是相反。人生有两种成功,一种是外在的事业上的成功,或许可以用金钱作为衡量标志;另一种是内在的心灵上的成功。甚至可以说,外在事业最根本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我们提升内在的境界,后者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比方说,你赚了1000万,可是假如碰到10万块的小事你就纠结过不往,患得患失,甚至失信撒谎,那么你真实的心灵财富是10万而不是1000万。记住:心灵财富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财富自由。
黄蘖希运禅师还有一句著名的话:“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这里讲的就是不着相、不住相的意思。你吃饭,却不会被米粒所住——不会一粒一粒地往数,往追踪它的走向和所在;走路也是一样——否则该是多么可怕。我们天天碰到很多很多事情,几乎日理万机,我们能否象吃饭一样,过而不留,了无痕迹,不被世间的相牵着鼻子走呢?自由安闲,就是不要成为相的奴隶,不要成为物的奴隶,就象王弼说的那样,“应物而无累于物”。
六祖慧能听五祖讲《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顿时领悟成佛了。《坛经》是中国人写的佛典里边唯逐一个被称为“经”的,里边讲顿悟法门的核心理念就是:“无念,无住,无相。”但真的做到不住相、不起念太难了。有个故事,讲一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下山,途经一条河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子过不往了,老和尚就把女子背过了河。小和尚非常希奇,师傅这不就着女色了吗。心里一直在想,一直在想,实在忍不住了就问师傅。师傅哈哈一笑:我只不过背了那女子一小会儿,而你却背了整整一天啊。
我们的心不要“住”下来,不要被相困顿,要能够及时“释怀”,放下就是释,放不下就是住。“事来则应,过而不住。”住的越多,烦恼就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就是由于太住相了,不能释怀。公司里边职位调整,你的同事得到提升,你没有得到,于是心生怨恨,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是他?久久不能释怀,就住了,就烦恼了,不安闲了。你开着一辆捷达,看到办公室同事开了宝马,觉得没有面子,就咬咬牙也买了辆奥迪,实在还是贷款买的,每月拼命赚钱还贷。这就着相了,被相所困,成为相(车)的奴隶啦,就不安闲了。
学佛也是一样,千万不能越学越执着,有些人不学佛的时候很有心胸,一学佛反倒格式狭隘了,变得过分迷信,执着于佛教名相。根本题目是要能够进得往,还要出得来。真正地把佛理把握住,而不仅仅是佛教仪规和各种神秘现象。不能被任何佛教名相所困,所谓“假名施设,随立随扫”。学佛不是寻找对死亡的寄托,而是要当下活得安闲和超越。
六祖慧能的成名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根器高的人顿悟的方式。我倒是觉得慧能师兄神秀的渐悟式的偈子更符合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扫除,勿使惹尘埃。我们身在尘世,不可能不受到各种杂念、外物的感染,内心渐渐会蒙上灰尘而我们却不知道。家里的垃圾多了,我们知道要往清扫;内心的垃圾(贪嗔痴)多了,我们也要记得及时往清扫才好。我有三个小建议:放弃怨恨,学会宽容,快乐一点。
1)放弃怨恨。我们常说爱情天长地久,实际上怨恨比爱更长久。怨恨越深,对自己的伤害越大,怨恨是以别人为中心,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学会往忘掉怨恨,忘掉伤害,不要强迫自己做受害者。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伤害你自己,而不是别人。还有一句特别好的英文:It’s not what people do that hurts us. In the most fundamental sense, it’s our chosen response to what they do that hurts us.
2)学会宽容。我们要知道人无完人,看人要看基本面,不要太苛刻,大节不亏即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学会往欣赏别人的优点。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学会多记别人的好,忘掉别人的不好,宽容了别人实际上也是解放了自己。世上没有尽对的正确,也没有尽对的完美,我们要学会妥协,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会接受次好的选择。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则聪明丰饶。禅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做回旋。
3)快乐一点。我们要学会保持一颗童心,做一个内心阳光的人,面带笑脸,开朗的笑,大声嚷嚷。简单一点,直接一点,快乐一点。还要学会感谢,对帮助自己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快乐的源泉由于自己不能释怀。必须开释心中的毒素,放下心里的包袱!天天早晨一路走来,冲你见到的每个人笑一下:电梯工,出租车司机,公司前台,你的同座……我敢保证:你今天的生活一定是彩色的!
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天职事做起;通过天职事锻炼平常心,往除名缰利锁,不跟别人攀比计较;通过平常心锻炼无念,无住,无相,经常扫除心灵,最后成为一个安闲人,自由安闲,不亦乐乎?
佛在我心中,禅在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