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缘人生
周日中午,三口人往“时代超级购物中心”购物,在卖文化用品处,看见几辆物品车上堆满了各类书籍,随手一翻,竟有台湾着名作家刘墉的作品。我忙把购物篮丢给了女儿,就在这几堆书中翻找起来,《刘墉随笔》共七辑,我在这堆书中竟找到了二、四、五、六、七辑,我问超市工作职员是否按定价付账,她笑着回答:这是处理品,9.80元一斤。竟有这等事?我忙把这五本书拿往过秤,呵呵,才22.30元,我像捡了个大便宜,搂着书兴高采烈地往付账了。
一路上,老公和女儿开我玩笑,说我这种购书法,纯粹像个收褴褛的,我却不以为然:难道买书还分地点与场合吗?东坡居士尚有“旧书不厌百回读”之举,我们后人难道还会嫌弃这些精华吗?
记得儿时,母亲曾骄傲地在亲友眼前预言过:这丫头将来会与书结缘了!实在母亲的话来源于我一周岁的抓周游戏:那时,我不抓鸡蛋,不抓漂亮的花衣服,唯独抓了一本破书,当时无论长辈们如何哄劝,我都不肯放下,呵呵,原来是心有所属,要走一条艰辛而快乐的路啊!
后来,成了一名小学生,但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和物资生活一样缺失,除了课本,小人书(注:就是连环画)是孩子们唯一的读物。因生活困难,大家极少有零花钱,即使有了,都喜欢买二分钱一个的糖疙瘩。每当看到同伴们吧嗒吧嗒地嚼着糖,我也是心痒难耐,可还是忍了又忍,把零花钱一分一分地攒起来,等攒够了五分或八分,我就往书店买一本早已心仪的小人书。记得当时买的有《列宁***》、《连心锁》、《杜鹃山》、《新来的小石柱》等,经常被书中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吸引,那时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像他们那样的大英雄。
第一次接触文学读物,来自于一个小伙伴的《小布头奇遇记》,那时,能拥有一部真正的故事书,是最奢侈的事了!大家竞相地争着阅读,等书儿传到我手里,已到了上课时间,为了早一点看到书,一贯以好学生著称的我,竟把书放在抽屉里,从桌洞里阅读。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时,忽然听到老师喊我的名字,我下意识地站起来,一声不吭地低着头,由于回答不好老师的题目,破天荒地第一次被罚了站……几十年过往了,小布头的很多人生际遇,我还记忆犹新,固然以后拥有过很多书,更阅读过很多书,但童年镌刻在我心中的——仍然还是那本《小布头奇遇记》。
上中学时,母亲有一个县图书馆的借书证,天天晚上总看见她在床头看借来的小说,那时眼馋得很,可又不敢说,只好等母亲上班后,偷偷把书带到学校里看,记得《狂风骤雨》、《吕梁英雄传》、《野火东风斗古城》等都是这样读完的。固然看小说书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但那每一个书名都代表了一种思想,每一个名字更诠释了一个时代故事,对我当时青少年时代的灵魂修补与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加工作后,自己有了稳定收进,闲暇时仍爱逛书店,碰到自己喜爱的书,竟像孩子似的激动得睡不着觉,非得一气读完才肯罢休。一本书通常买回家后,先是在书桌上伏案阅读,累了就靠在床上看,到了最后索性就躺着看了。几十年来,一直有个习惯:碰到好的句段,喜欢摘抄下来。前一阶段偶然整理,发现几次搬家,其中的两本早已丢了,可惋惜过后,仍一如既往地保持这个习惯,不求此生能成名成家,只想给流浪的心找一片净土。呵呵,也许算是阿Q精神的自我安慰吧!小河虽浅,只愿它清澈;小鸟虽弱,盼看它坚强;落叶虽微,以覆盖大地为荣。
如今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早已没有了买书、看书的习惯。在阳光洒满窗前的午后或静寂无声的夜晚,我也像很多网络人那样,打开电脑,泡一杯绿茶,让缕缕的茶香伴自己浏览网上的博文。鼠标轻点“书页”,每一个有生命的“小蝌蚪”,都在我眼前“跳跃”,那种难以名状的舒坦,不是能用言语表达的,只觉得我的世界飘满了书的清香……
固然网上有各类的书,但我最爱的还是捧书在手的感觉,嗅着油墨的香味,那种难以言喻的感动溢满心田。也许过了点灯熬油的年龄吧,近年来长篇不看了,偏爱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时床头的一本书,要看上一个来月,咀嚼着书中热热的文字,享受着雨露滋润的舒爽,既检心,又束己,怪不得孔圣人早就下了定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作者:蓼城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