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央视曾经播出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盆水花四溅的洗脚水,用稚嫩的嗓音说:“妈妈,洗脚。”很多人看了以后眼睛都是湿湿的。这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要向众人推崇和弘扬的,是一种以孝为先的孝道,从我们的孩童时代便开始,延续数千年亘古不变。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孝”早已成为了中国人衡量某个人的品德和修养的标准。中国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子人人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把儿女对父母的恩情视为比天高、比海深的事,忘恩负义,天理不容!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长大成人。固然父母不能给予我们金钱、地位、名誉、豪宅,或者是美丽的容颜,但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替换的最最重要的东西——生命!
由于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享受阳光,呼吸空气,尽情放歌,自由奔跑,品尝着生活的甜蜜;由于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体会冬日的热阳,秋日的丰富,夏日的***,春日的婀娜,饱尝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由于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追寻着生活的梦想,憧憬着未来,可以展示自我,发挥才华,解读活着的内涵,体会奉献的快乐;由于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充盈着丰富的感情,体会到人生的真诚。
直到父母两鬓斑白时,尽管我们已为人父,已为人母,但我们的父母依然会清楚地记起我们脸上绽放的第一次微笑,记起我们蹒跚走出的第一步,记起我们喊出的第一个字,记起我们人生路上的点点滴滴。面对父母无私的爱,作为儿女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对父母感恩戴德呢?
2004年CCTV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有一位名叫田世国的普通市民。他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他的孝行却感动了中国的亿万百姓。作为一个儿子,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了病危的母亲。
2004年3月,一份诊断书令这个平静的家庭“黑云压城”。65岁的母亲刘玉环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生命岌岌可危,只有换肾才有可能活下往。这个消息令在广州当律师的儿子田世国难以接受。38岁的田世国事家中宗子。他在征得妻子同意后,把弟弟、妹妹叫到一起,决定捐肾给母亲。没想到刚生完孩子的妹妹和心脏不好的弟弟,都争着要用自己的肾脏来拯救母亲的生命。妻子的开明大度与弟弟妹妹的支持令田世国非常感动,也坚定了他拯救母亲的信心。但是,他明白,做肾移植手术面对的最大困难不是资金,也不是妻子,而在母亲身上。由于视儿女为生命的母亲,尽对不会接受自己儿子捐献的肾脏。惟一的方法就是“欺骗”母亲。
田世国和弟弟妹妹一起,为母亲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有个死刑犯愿意捐献肾脏。9月22日,田世国来到上海中山医院为肾脏移植手术做血型配型测验,结果配型与母亲完全符合,可以为母亲供肾做移植手术。9月23日下午,田世国对母亲谎称:医院来电话了,有3个适合你的肾源,让你往再配一下型,假如合适就换。并把高达20万元的手术费说成了6万元。田妈妈爽快地答应了做手术。手术比较成功,田妈妈第二天就可以说话了。
为田妈妈做手术的朱教授至今仍非常感动:“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捐献肾脏的都是父母给子女,可以说至少有90%以上。我从医15年来从没见过子女捐献器官给父母的,太了不起了。假如能有更多的子女这样做,很多父母的生命就能延续了。”
当田的行为感动亿万人,也被很多人询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田对此的回答却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子对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实在微不足道”。他那颗感恩的心已深深地衬托出他那高大完美的形象,田世国事在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题目。
《常回家看看》,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之所以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就是由于它动听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道出了人们的心声,叩击着人们的心灵。
在一篇《也许,我们一生都不理解母亲》的文章中,作者写道:
在母亲的遗物中,我们发现了她的病历。病历上显示,母亲得了早老性痴呆症已经两年时间了。天哪!我们的母亲!这一下,似乎母亲在世时所有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都有了答案。她竟然用她生命中仅有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她为了不拖累我们,竟对我们隐瞒了她的病情这么久。而处在这种折磨状态下的母亲,竟然也不向儿女们要求一点点关爱。为了不使我们厌烦,她竟然以蹲厕所的方式抑制她面对我们时控制不住的唠叨。
我们口口声声地说爱我们的父母,可我们真正理解过母亲吗?当母亲希看把她内心深躲的东西向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都在干什么?假如我们最初像张叔张姨那样与她耐心沟通,她可能会避免病魔的侵袭。而我们却让母亲带着儿女对她的不理解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这样深深的自责曾经发生在许很多多人的身上,是我们年老的病进膏肓的父母,以自己的生命给我们上了最后一堂人生的感恩课。
是的,损失了的文物永远不能复原,破坏了的古迹再不会重生。当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时,殊不知,最晶莹的真诚,就在我们的身边——父母有声的言语、无声的行为教诲。它可以让我们受用一辈子,而往往当我们真正明白过来的时候,猛回头,它已永远消失了。我们不希看这样的经历一次次重演,趁着老树虬蚺的枝丫还郁郁葱葱时,让我们赶紧回家,往问问父母的近况。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到距父母还能清楚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们千万不要懈怠。
作者:夏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