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亏是福
郑板桥老先生的“吃亏是福”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广泛,与它布满哲理是分不开的,这句话从字面理解是得不到认同的;人摔了一跤,啃了一嘴泥,磕掉俩门牙,这是明摆着吃亏了,把这说成“福“恐怕没人信服。这里说的“吃亏是福”得辩证的看待这句话。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被分配到外地工作,临走前父亲送我一句话:“忍得一时之气,免得万年之忧” 。大概是父亲怕我年轻气盛,没社会经验,要我事事忍耐;吃“一时之气”的亏,却得到“免万年之忧”的福,这不是“吃亏是福”又是什么!生活中不少人为争“一时之气”而大打出手,甚至“刀光剑影”,这势必带来灾难,到那时也就悔之晚矣!实在,“退一步海阔天空”,这话不无道理,也更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还有一句话叫“小不忍,则乱大谋”;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秀的哥哥刘縯被杀,刘秀也处在极度危险之中,但刘秀强忍悲痛,装作没事一样,由于这种“小事”忍不住会影响更大计划,刘秀的“忍”躲过了危机,起兵征战多年,历尽艰辛,终极建立东汉王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复兴’。 “小不忍,则乱大谋”与“忍得一时之气,免得万年之忧”是同义词,前者多用于谋略,体现在事业里;后者多为我等所用,体现在生活里。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 “因祸得福”与“吃亏是福”实在也是同义词,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的,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腿残废了都不是坏事,我们摔倒磕掉两门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只是不知道这好事什么时候来,或许来了也不知道罢了。假如摔了一跤,危及了生命,相比之下仅仅摔掉两门牙,这岂不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吗!对同一题目有不同看法,这在于是就事论事看题目还是用辩证的方法看题目,由于这世界任何题目都不是尽对的,这才有了“因祸得福”这个成语,这才是人们认同“吃亏是福”的原因。 “吃亏是福”与郑板桥另一句话“难得糊涂”是相辅相成的,试想不“糊涂一点”,又怎肯心甘情愿的“吃亏”,能说出这样的话,在处理具体题目时也难免不“糊涂”,这正是郑老先生的精明之处。假如不是生活历经磨难 ,饱尝人情冷热、世态炎凉是不会如此精辟总结出这两句话的,“糊涂人”在处理必须“忍”的“小事”时,采取的是“淡化”处理,并用一个“糊涂人”的外表,把心知肚明真实的“我”掩躲起来,制造出一种假象,使对方(对立面)产生错觉,疏于防范。《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句:“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意思是:“所以,能做到,装做不能做到;要打,装做不要打。要向近处,装做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做要向近处”。这些话都是制造假象的一些高招,这些招不是自己糊涂,而是要把对方搞糊涂。这种做法的人是韬光养晦,是一种谋略,是为实现“大谋”用的一些手段。实在很多“糊涂人”都是“大智若愚”,只是外表“憨”的可爱。 写到这里,又想起了一位真正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大诗人屈原。屈原太较真了,缺乏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圆滑。屈原在江边对渔夫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夫劝他何不也“糊涂”一下,而屈原非常固执的“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假如时光能倒流,是郑板桥而不是渔夫,凭郑板桥进士、县令的身分、“扬州八怪”的职称,屈原能服从郑板桥的劝导,糊涂一下,来个“举世皆浊我也浊,众人皆醉我更醉”,也就不用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了,假若真是这样,不知这段历史又会是什么样?!我们的端午节可怎么过?!上一篇:>金砧子,银钳子,玉锤子 下一篇:>每一句都是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