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由短文学出品,请您保留底部链接信息,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人生哲理 > 哲理故事 > 文章内容

>有了空闲,读点书

作者: 迷失站长 来源: 网络转帖 时间: 2011-11-26 阅读: 在线投稿

   当读书成为一种任务的时候,就常使人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压力也许能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变成动力,但由于心灵受到压抑,而使读书失往了应该有的爱好。现在,很多功成名就的读书人不愿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在中小学时期读书过多压力过大读倒了胃口,有的甚至见书心伤了。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往做官。但反过来更好,做了官,还有余力,就往读书。实在,不光是做官的人需要读书,其他人也需要读书。有了空闲,翻开书本读一读,可以开心益智。由于不是为完成什么任务,只是随意而读。就像吃了饭往散步,随意而走,放松身心。不仅可以充实人生,还可以让人所收获,获得快乐。读书从此不再枯燥,而是成为一种享受,热情自然也就高涨。

    当然,这不是说读书不可以带有任何功利性,而是说不能急功近利,降低了人们读书的爱好。读书有多方面的作用。既可以消磨多余的时间,充实人们的生活,还可以帮助人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读书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因此说是一种感情体操。读书可以使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还可以激发想象,开发聪明。因此说“开卷有益。”

    但读书不光可以使人受益,也可以使人受害。书仅仅是一种载体,既可以承载知识,也可以承载谬误。读书时,需要读者自己需要辨别真理和谬误。发现书中存有矛盾时,大脑就开始思维了,要凭借已有的学识来辨别曲直是非。经过一番思考,区别出了是非曲直,说明读书是有益的。假如没有区别出来,反而相信了谬误,那读书就真的有害了。

    古人早已发现了这个题目,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过照样还是有人只知道读书,而且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了很多书,自己没有聪明起来,反而变得愚蠢了。东郭先生就是典型的一例,他读了很多书,面对吃人的狼还要兼爱,实在是为书所惑。读书,不但要从书中吸取精华,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学以致用,还剔除其中的糟粕,免受其害。这才是读书的最佳境界。

    读书要读出自由,才是好的境界。由于目的不同,读法也就不尽相同。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把书读得自由安闲,自得其乐。但大多数读书人功利性比较强,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就是将读书过分功利化的一个推动者。

    到了北宋,天子赵恒发表了一番高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此论一出,更把读书的功利性发展到了极致。很多人把读书考取功名奉为人生的一条尽佳出路,把读书推向了一种尽境。实在,十年冷窗,甚至终生苦读,耽误了多少人的美好前程。

    人们赋予了读书太多的意义,已经不堪重负,扭曲了读书的本来面目。人们不应该是书虫,只知道钻书本,啃书本,而应该是书本的驾驭者和创造者。书本上承载的大多是人们已经发现和想到的东西,人们的目光不应只停留在这些现有的东西上面,更应该投向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投向我们自己的心灵深处,往发现那茫茫的未知,那些需要写成书的东西。

    当然,读书是受益还是受害,跟自己选择的书关系密切。假如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也就是那些经过期间考验过的书,就会获得很多益处。由于那里面有很多人生经验的精华。假如读一些人们胡编乱造的“假大空”的书,把宝贵的时光白白浪费,甚至还身受其害,那就不值得了。

    人们求知的欲看是与生俱来的,读书正好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看,所以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满足了求知欲看,人们自然就会产生读书的动力。当读书帮助人们获得成功时,人们就会爆发出读书的***,到那时读书就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了。

作者:甄颢

上一篇:>当我们不由自主的时候 下一篇:>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