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由短文学出品,请您保留底部链接信息,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人生哲理 > 哲理故事 > 文章内容

又见炊烟

作者: 迷失站长 来源: 网络转帖 时间: 2011-11-23 阅读: 在线投稿

  有句名言:“读书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有一个人,他用生命诠释了这句名言。他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
  
  我由于书籍而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夫如此,我复何求?有女如此,我亦复何求?
  
  ——题记
  
  那天,难得的清闲。我决意要将书柜好好整理。比如,分门别类地贴些标签,在书柜边上挂支笔,放一本备忘录,以便有人借阅时随手登记。
  
  说到借阅,我便生出很多的感慨。
  
  我的很多书因我的慷慨而四处流浪,有的甚至忘了回家的路。
  
  我曾经痛心地暗暗发誓:再也不把自己的家设为图书馆!
  
  可又经常面对一双双渴求的眼睛而微笑地说:“拿往吧,慢慢看,没关系的”。连到嘴的“可要记得还啊!”都不忍心说出,生怕湮灭了他们借阅的***。
  
  我爱读书,也爱买书,这是一种积习。这份“积习”作用于我也影响着我的先生和我仅三岁不到半的女儿。
  
  先生自幼不爱读书,除了体育,其他作业经常大红灯笼高高挂。高考那年,尽管已是超水平发挥,但离地区线还是差了百来分。而我则相反,我是我们那的才女,学业上可谓“一帆风顺”“独领****”。
  
  在我读高三那年,先生到我的家乡海南当了兵。一次不经意的电话,我们熟悉了。他很欣赏我的谈吐,也很钦佩我的学识,并因此生发出了自卑。这份“自卑”,没有让他自暴自弃,反而催生了他的斗志。
  
  每晚,他像个***教信徒,虔诚地守着电话,在电话里,求知若渴地一次次向我请教曾令他看而生畏的XYZ和ABC。就这样,我们从元月五号晚到同年的七月三十,通了半年多的电话。通话的结果是,我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华东师大,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西安通院。
  
  再后来就是中华民谣——“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先生受我影响,也爱上了书籍。经济改善后,我们更是为所欲为地收躲起了书。每月领了薪水,我们必做的事就是——光临涂门街“老把式瓦罐”,好好犒劳自己,这是物质上给予胃的奖励;而后再向文化广场挺进,在那要上半杯的红酒,品着名曲,翻着书,呆上半天的时间,走时,再带回一大摞的书。至于何时会往翻阅,何时能读完,那可不是计划内的事了。
  
  都说“书非借不能读”,可这丝毫影响不了我们收躲书的热情。
  
  我们的书柜因了这份热情而日渐饱和起来:《鲁迅全集》《郭沫若诗集》《贾平凹散文集》《张爱玲文集》《三毛全集》《钱钟书文集》《古龙全集》《金庸全集》《圣经》《史记》《中国四大名著》等。
  
  这些可是我们最大的一笔财富啊。有时,拖着疲累的躯体回到了家,站在书柜前,触摸这些书籍,读着这些书名,我就感到一种曾经渴看拥有的非常美好的东西复回了,而另一种我曾想摆脱的东西消失了。彼时彼刻,真感到了自己的世界在伸延,一直伸延到眼睛不能穷尽的远方。也就在这个时候,喜悦忽然像涌上海面的潜流,滚过我的胸间,使我莫名激动。生活多美好呵!这书籍拥载着的土地,这土地拥载着的生活,多么值得爱恋呵!
  
  先生常无穷感激地说,是我把他引进了知识的领域,让他重新审阅了自己,从而改写了贫血人生,他会穷尽一生来珍惜书籍珍爱我。
  
  女儿是在我们结婚的第五个纪念日来到这个世界的。
  
  她承袭了我们酷爱读书的秉性。
  
  记得她周岁那天,按习俗,婆婆在她眼前摆上了纸笔、书籍、玩具、食品等。
  
  女儿在众目睽睽中,很从容地爬了过往,毅然决然地抓起书本就放在嘴边使劲啃,那一瞬间,高尔基的一句名言闪过我的脑海:“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那本书的书名叫《中华上下五千年》
  
  那一刻。我和先生会心地笑了。
  
  每次带女儿逛街,她都会嚷着要往书店,即使是“肯德基”“麦当劳”“好而由”也构成不了对她的***。
  
  一进进书店,女儿可兴奋了。经常混进成人堆,用她稚嫩的手,这儿翻翻,那儿动动。然后,抱起书就往收银台跑。
  
  有一次,她竟然拿了一套《家庭医生》。
  
  我说那是大人看的,她居然一脸认真地如此回答我:“没关系的,以后我天天多喝点牛奶就长大了。”
  
  我和先生常惊奇于女儿的这份懵懂的执着。在这份“执着”眼前,我们读懂了长江中“后浪”与“前浪”的故事,在欣慰的同时也深感惭愧,也就愈发地燃烧自己对书籍的那份热情了。
  
  由于书籍,我们很少光顾“家庭影院”。每晚洗漱完后,先生在左我在右,女儿纵在我们中间,每人捧着一本书,在素雅的台灯散发出温馨的光亮中,在CD飘出的悠扬笛声或铿锵古筝中,品味着浓浓书香,在书香中酣然进梦……
  
  这是怎样的一副动人的画面啊!
  
  我常突发奇想:若是火灾光临冷舍,我最先拯救的就是床头柜里的那一大摞的相册和这些书籍了。
  
  是的,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很多的书,甚至是全部的书。可我对自己拥有的书特有感情。我和先生读书都有个习惯:喜欢在书的空缺边上加些注释,或即兴写几句小诗什么的。它真实的记载着我们彼时的心情。而这些是金钱难以买来的。重塑的东西会流失一种美,一种原始的美,而显得矫揉造作了。
  
  书给我们的世界是完美的,它使我们看到自己的愚昧、贫乏和弱小,然而,又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迷失方向,给我们寻找活力,充实生命,更新灵魂的气力。
  
  很多年前,我偶读郁达夫的《悼鲁迅》一文,很感慨于虽仅400余字,作者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深邃的思想。真的,名家到底是名家,随手所到,都体现了他超乎凡人的独特感受。尽管多少年过往,依然那样掷地有声。我犹喜欢文中这么一句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看的奴隶之邦。我想说,没有浩瀚书籍的世界是贫瘠的,有了浩瀚书籍而不懂得珍视,解读,汲取的人类是可怜的生物之群。
  
  那天,难得的清闲,我将书柜一番整理:分门别类地逐一贴上标签,边上挂支笔,放本备忘录,以便有人借阅时随手登记。我想:我的书籍不会再流浪,更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上一篇:我不足以成期待的未来 下一篇:佛,念珠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