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故乡
适逢暑期,借居故乡,读书写作,生活蛮舒服的。最近几天,雨水不断。几乎是三天两场雨,下得人心里有时闷得慌。出往走走,看看故乡的雨景。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下着雨也得外出,我就是这么一种倔强脾气。撑开雨伞,推开街门,随意走走,心之所向,便是我之所至。
不妨往百年老屋看看,从新房往北走约二百米,便是我的故居。来到故居门前,嗬,那亭亭玉立的楠瓜叶上,缀满了水珠。瓜叶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着,闪烁出晶莹的光芒。我用手小心翼翼地摊开瓜叶,很快露出个个橘红色的楠瓜,圆圆的外形、美丽的花纹,霎时引人喜爱。这片楠瓜,是我不经意种植的,没有付出多大的辛劳,竟然长势如此之好,的确令我欢欣。推开故居的街门,站在院内中心,环顾四周,那棵粗壮的石榴树,已是硕果累累;那片栽植的小葱,已是碧绿无穷、鲜嫩欲滴;那块方形的作物地带,花生枝繁叶茂,正在做着秋天的梦呢!我们固然搬离老屋已有多年,但草木含情,那蕴含的郁郁生机,不是正彰显着老屋的灵性吗?透过窗户,看看老屋内室,不透风,不漏雨,老屋安然无恙于风雨中。我怀着一种欣慰的心情,来看看老屋,老屋究竟是我生命的根。
走出老屋,我下意识地朝向故乡的中心街道走往。由于这里有一棵千年古槐,属于故乡的胜景之一。传说,当年唐太宗征战时,路经此处,还在这棵古槐上栓过马呢!我一手举着伞,一手抚摩着它的树干,粗大无比,须两人合抱才成。槐树的枝头婆娑多姿,屈曲盘旋的虬枝直窜向天空,抑或伸向远方,须仰视才见。我退后数十米,欣赏它的整体外观,茂密的枝叶,伴随着朦胧的细雨,氤氲着一种神秘的气味,仿佛历史的踪迹穿越时空的烟云,出现在身边。我赞叹于它的挺拔与巍然,我景仰于它的底蕴与内涵!故乡,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的史书。
雨还在缠绵地下着,我的心绪还在不停地翻滚。在故乡,芦苇荡也很有名,不妨往芦苇荡看看。记忆中的芦苇荡,原在故乡的东南方,那里曾是一个偌大的水库。每到盛夏时,茂密的芦苇,丛绿一片,是各种水鸟、水鸭栖居的好地方。芦苇下面有很厚的淤泥,是泥鳅们的自然池塘。水有齐腰深,水里自然生长着各种鱼类,是故乡百姓的一种重要资源。芦苇荡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谁也说不清。据父亲生前说,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有一支八路军队伍掩住在这里,燃起了故乡抗日的烽火。可爱的芦苇荡啊,你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功劳!斗转星移,景随时迁。记忆中的芦苇荡,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年代,变成了一片良田,从此退出了它的历史舞台。但故乡的芦苇,根未断,种还在。它的根伸呀伸,它的种子飘呀飘,数年之后,终于在故乡的小河里,形成了一个新的芦苇荡……一阵凉风袭来,雨伞抖动了一下,细密的雨星飞溅到我的脸上,温润舒适。我走出记忆,定睛一看,已经来到故乡的小河边。这新的芦苇荡,位于故乡东边大桥的南端,属于小河的中游地带,东西两侧被参天的白杨或垂柳拥抱着,像是一个自然的芦苇公园。现在,这新的芦苇荡,也已经初具规模。雨中的芦苇,格外清新丛绿,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着多彩的身姿,像是弹奏一支美妙的舞曲。芦苇下面,是淙淙溪流,偶然会有小虾、小鱼儿们在穿梭,为芦苇荡增添了一种莫名的神韵。在朦胧的细雨中,我出神地端详着一株株芦苇,一种雅兴涌上心头,禁不住流淌出这样的诗句:“芦苇花儿开,幸福日子来”,是的,故乡的百姓们,不正是在这样的期盼中走向未来吗?芦苇荡,寄托着故乡祖祖辈辈的梦想!
……
“故乡”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但很多语言学家、作家都无法加以阐释净尽。在我个人编着的“词典”里,故乡啊,你就是雨中的百年老屋,雨中的千年古槐,雨中的芦苇荡,雨中百姓家的袅袅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