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乃是一种资本
很小的时候,我经常听父母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还有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等说法。上了中学,课本上的《孟子·告子下》中有这样发人深省的语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可见吃苦,乃是一种资本。
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种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或者伸手乞讨的可悲和可怕。终日打着饱嗝的人,除了需要一两根牙签剔牙齿,爱心和同情对他们来说都是多余的东西。
影片《西游记》,再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试问:没有这八十一难,他们能修成正果吗?
“卧薪尝胆”这句成语的来历大家都比较熟悉吧:吴王夫差在会稽山打败越王勾践,勾践被押解到吴国,让他住在阖闾墓旁,一边看墓一边养马。勾践忍受了很多折磨和***,有一次吴王生了病,勾践为了表示诚心,竟然往尝他的大便的味道,以猜测病好的日期,就这样慢慢博得了吴王的好感。他一心发奋图强,立志报仇雪恨。为了团结百姓发展生产,亲身下田耕作。为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夜里睡觉不用被褥,而是躺在柴草里,还在房梁上吊着一个苦胆,每次吃饭都要尝一尝,以时刻提醒自己不忘过往的屈辱。这样苦心经营十年,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最后打败了吴国。
吃苦,乃是一种资本。没有经历大肠告小肠的痛楚,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贵,不知道那些被骄阳晒黑了皮肤的劳动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天旋地转时的可悲和伸手乞讨时的可怜。
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眼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依然保存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建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们使用锉刀、鎯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我逐日到广场运动,经常看到一些农民工在道路两旁摆地摊,出售的那些东西几乎每样都是买几元钱,你想想,他(她)又能赚多少钱,可从他们(她们)的言语中,你可以感觉到他们(她们)生活得很快乐,而且大热天站在那里不停地吆喝,尽管一个个汗流浃背,可他们(她们)的一双双眼睛很亮很亮,证实他有极强的生命力。可见,吃苦,会让人的生命力更加强健。
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得一点儿风凉话,正是现实中有些年轻人的共性,家人的过多溺爱让他们(她们)的性格中缺少了吃苦的精神,过于安逸的生活常让之失往精神支柱。
现实生活中,常从报刊中得知某某学生没有自信心,因高考失利,就悬梁自尽,殊不知,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他(她)在自尽之前想过父母的感受吗?
苦,既可以折磨人,又可以锻炼人;蜜,既可以养人,又可以害人。吃苦,乃人生难得的资本,好好珍惜吃苦的机会吧。
名人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整日照看茶园,微薄的收进委曲支撑着一个家庭的正常开销。9岁那年,王长庚不幸患病只得卧床休养,王永庆开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题目随之而来,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上风,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不过,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倾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照现在的话说,王永庆向嘉义县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此外,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有篇文章说,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他的吃苦精神非常令人敬佩。以至于后来成为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团体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同名的还有北京市政协副主席、自行车国家队教练。
王永庆曾经这样说过:“由于生活中受过的煎熬,才产生了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恩赐。”正如西方人所说的那句话:“上帝爱你,才叫你吃苦。”这些都告诉我们吃苦乃是一种资本,拥有这种资本,我们的人生将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