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小河
小时候,我以为那条小河是我们村的。它从西面二里外的山口流出来,绕半个圈才向东流往。象一条半圆的弧形青带镶嵌在村庄前面的田野上。西山口的河上修了一座坝,从坝上河的南侧引了一条渠水从村庄前流过,又依偎着小河涓涓地流向远方。渠水浇灌着村庄前面数百亩农田,也是村里上百户人家的生活用水。小河南岸地势高,北岸地势低,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从小河的上游筑坝引水,可能是南岸田野水平面与小河水面间隔太深的缘故吧!在我的记忆里,河水从未漫过南岸,这片田野连同这个村庄与旱灾水灾无缘。
小河给村庄的人们带来了温饱和安逸,也给外公带来了梦想与希看。外公手轻脚健时帮人家种田,他不仅干农活很里手,而且十分勤劳,农忙季节,起早贪黑,中午吃饭都在田间地头。外公种田收获总比别人好,又省吃俭用,几年后在傍河边的田野上买了十几亩田。有人说,假如迟解放几年,外公会成地主。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人民公社时期,农田回生产队同一耕种,村里人都叫公社社员,生产队安排社员出工,记工分,分口粮。外公看不惯那些干农活“磨洋工”的人,也不满哪些不会种田的“瞎指挥”。他常在村里说,“祖先给我们留下一片良田,上天给了我们一条河流,只要我们专心耕种,少点折腾,多点勤劳,乡亲们都能丰衣足食。”言语中流露出他的希看夹杂着他那想说又不能说的抱怨。
外公熟悉小河。知道哪里水浅,哪里水深,哪个弯里有鱼。也知道什么时候能在河里抓到鱼。一有下雨天,河水发浑,外公就戴着斗笠,背着蓑衣,穿着雨鞋到河里网鱼,回回都能满载而回,一天能打几十斤鱼。外公靠种田打鱼养家,供儿女们上学。也许是吃小河边稻田的稻谷,吃小河里肥美的鱼虾长大的儿女们有灵性,村里的孩子会读书的多,舅舅,小姨成了解放后村里的第一批大学生。外公因此引以自豪,每当他在河边与人谈家常时,总能听到他那朗朗的笑声。
外公对小河有一种依恋。不管春夏秋冬,任你雨雪雷电,他都喜欢独安闲河边转悠,也喜欢在河边头吸烟。假如有一天没到河边抽口烟,他会觉得生活中有了空缺。夏天,每到傍晚收工时,他总要到小河里泡个澡,洗往一身的土壤,一身的汗渍和疲乏。洗完澡后,他还在河边坐一会儿,抽口烟。外公吸烟用水烟筒,吸烟时发出响声的那一种,把烟丝放到筒眼里,吹燃纸卷,点上烟,吸几口。时常碰上放牛的老倌,也让他吸袋烟。放牛的老倌说,外公生活上多了两样不能少,一样是水烟筒不离身,一样是几乎天天要到小河边坐一坐,或转悠转悠。他似乎有满腹的心思要与小河诉说。
那年外公病了,舅舅要接外公往省城治病,外公死活不肯,他怕死在外头。后来病重了,外公已不能下地干农活了,但他天天还坚持到河边站一站,看一看,他想有自已的田可种,他想到河里网鱼,一天能网几十斤鱼。可他没能等到那一天。那年秋天,外公走了,带走了他的水烟筒,连同他对小河的眷恋还有他的梦想……。
欢快流淌的小河,也有悲伤的时候。村里的庄户人家祖祖辈辈嫁夫娶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在老辈人眼里,这是天经地义。谁敢践踏它,要么背井离乡,要么头破血流。小河可以作证。
桃花是村里长得最水灵的姑娘。一双象河水一样清澈的眼晴长在她那瓜子般的脸上,高挑的个子,腰象河边的水柳那样细,银铃般的笑声很招人喜欢。桃花的父亲很古板,重男轻女,初中没毕业就让桃花回家种地。平时对桃花管束也很严,晚上不许出门,更不许到河边散步,由于村里人都以为河边柳树下是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地方。桃花二十岁那年,与邻村一个小伙子好上了,与她要好的姑娘俏俏地告诉了她的婶娘,她的婶娘又俏俏地告诉了她的父亲,桃花的父亲以为奇耻大辱。但他固然古板却有心计,固然恼怒又不露声色。对女儿这事,他不打不骂,甚至不闻不问,赶忙托人帮女儿物色对象。媒人给桃花说了一门亲事,男方是四周煤矿的一名矿工,吃公粮的,那时候只要是吃公粮的就比村里人高一等,桃花的父亲十分满足,不问桃花愿不愿意,一口就应承了下来,还收了男方的聘礼。桃花死活不从,她抗争,她请求,无济于事,一天傍晚,桃花约男友到小河边,双双投了河。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傍晚的河边空落落的,只有河水掀起一个又一个波浪向下流淌。
与小河相伴,日久生情,我越来越觉得小河很美也特别能善解人意。小河上有座桥,桥的那一头有所学校,天天上学我们都从桥上经过。桥用青石头砌的,桥墩是石头,桥身也是石头,两边的护栏也是用青石条砌的。桥的风格很别致,更添了小河的美丽。站在桥上看,桥的上游和下游河的南岸各有一个沙洲,相距不到两里路,沙洲绿草茵茵,河堤上一排排柳树婀娜多姿,美不胜收。放学后我常在河边放牛,用河边的柳条扎成圈圈戴在头上,折几根柳条赶牛,从生产队的稻田里或草垛中拿一捆稻草放在沙洲上或者柳树旁,躺在草上,闭一会儿眼睛,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好象小河拔动了心弦,声音十分美妙。一会儿睁开眼晴,看阳光照在河面上,泛着金光,十分迷人。牛在沙洲上安静地吃草,我偶然也到河里抓鱼,抓螃蟹,抓几只螃蟹和小鱼又放到沙洲上的水坑里。有时到河里捞几把水草,丢在鹅卵石的沙堆上晒干。读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放牛时还带本小说书,看书时,觉得小河静静地躺在身边,时而从河面吹来一阵清风,带着水气,使人精神爽快。
离别家乡三十多年了,坐在河边柳树下看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品读的那几本经典小说与阔别三十多年的小河一起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小河给村庄的人们带来了温饱和安逸,也给外公带来了梦想与希看。外公手轻脚健时帮人家种田,他不仅干农活很里手,而且十分勤劳,农忙季节,起早贪黑,中午吃饭都在田间地头。外公种田收获总比别人好,又省吃俭用,几年后在傍河边的田野上买了十几亩田。有人说,假如迟解放几年,外公会成地主。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人民公社时期,农田回生产队同一耕种,村里人都叫公社社员,生产队安排社员出工,记工分,分口粮。外公看不惯那些干农活“磨洋工”的人,也不满哪些不会种田的“瞎指挥”。他常在村里说,“祖先给我们留下一片良田,上天给了我们一条河流,只要我们专心耕种,少点折腾,多点勤劳,乡亲们都能丰衣足食。”言语中流露出他的希看夹杂着他那想说又不能说的抱怨。
外公熟悉小河。知道哪里水浅,哪里水深,哪个弯里有鱼。也知道什么时候能在河里抓到鱼。一有下雨天,河水发浑,外公就戴着斗笠,背着蓑衣,穿着雨鞋到河里网鱼,回回都能满载而回,一天能打几十斤鱼。外公靠种田打鱼养家,供儿女们上学。也许是吃小河边稻田的稻谷,吃小河里肥美的鱼虾长大的儿女们有灵性,村里的孩子会读书的多,舅舅,小姨成了解放后村里的第一批大学生。外公因此引以自豪,每当他在河边与人谈家常时,总能听到他那朗朗的笑声。
外公对小河有一种依恋。不管春夏秋冬,任你雨雪雷电,他都喜欢独安闲河边转悠,也喜欢在河边头吸烟。假如有一天没到河边抽口烟,他会觉得生活中有了空缺。夏天,每到傍晚收工时,他总要到小河里泡个澡,洗往一身的土壤,一身的汗渍和疲乏。洗完澡后,他还在河边坐一会儿,抽口烟。外公吸烟用水烟筒,吸烟时发出响声的那一种,把烟丝放到筒眼里,吹燃纸卷,点上烟,吸几口。时常碰上放牛的老倌,也让他吸袋烟。放牛的老倌说,外公生活上多了两样不能少,一样是水烟筒不离身,一样是几乎天天要到小河边坐一坐,或转悠转悠。他似乎有满腹的心思要与小河诉说。
那年外公病了,舅舅要接外公往省城治病,外公死活不肯,他怕死在外头。后来病重了,外公已不能下地干农活了,但他天天还坚持到河边站一站,看一看,他想有自已的田可种,他想到河里网鱼,一天能网几十斤鱼。可他没能等到那一天。那年秋天,外公走了,带走了他的水烟筒,连同他对小河的眷恋还有他的梦想……。
欢快流淌的小河,也有悲伤的时候。村里的庄户人家祖祖辈辈嫁夫娶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在老辈人眼里,这是天经地义。谁敢践踏它,要么背井离乡,要么头破血流。小河可以作证。
桃花是村里长得最水灵的姑娘。一双象河水一样清澈的眼晴长在她那瓜子般的脸上,高挑的个子,腰象河边的水柳那样细,银铃般的笑声很招人喜欢。桃花的父亲很古板,重男轻女,初中没毕业就让桃花回家种地。平时对桃花管束也很严,晚上不许出门,更不许到河边散步,由于村里人都以为河边柳树下是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地方。桃花二十岁那年,与邻村一个小伙子好上了,与她要好的姑娘俏俏地告诉了她的婶娘,她的婶娘又俏俏地告诉了她的父亲,桃花的父亲以为奇耻大辱。但他固然古板却有心计,固然恼怒又不露声色。对女儿这事,他不打不骂,甚至不闻不问,赶忙托人帮女儿物色对象。媒人给桃花说了一门亲事,男方是四周煤矿的一名矿工,吃公粮的,那时候只要是吃公粮的就比村里人高一等,桃花的父亲十分满足,不问桃花愿不愿意,一口就应承了下来,还收了男方的聘礼。桃花死活不从,她抗争,她请求,无济于事,一天傍晚,桃花约男友到小河边,双双投了河。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傍晚的河边空落落的,只有河水掀起一个又一个波浪向下流淌。
与小河相伴,日久生情,我越来越觉得小河很美也特别能善解人意。小河上有座桥,桥的那一头有所学校,天天上学我们都从桥上经过。桥用青石头砌的,桥墩是石头,桥身也是石头,两边的护栏也是用青石条砌的。桥的风格很别致,更添了小河的美丽。站在桥上看,桥的上游和下游河的南岸各有一个沙洲,相距不到两里路,沙洲绿草茵茵,河堤上一排排柳树婀娜多姿,美不胜收。放学后我常在河边放牛,用河边的柳条扎成圈圈戴在头上,折几根柳条赶牛,从生产队的稻田里或草垛中拿一捆稻草放在沙洲上或者柳树旁,躺在草上,闭一会儿眼睛,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好象小河拔动了心弦,声音十分美妙。一会儿睁开眼晴,看阳光照在河面上,泛着金光,十分迷人。牛在沙洲上安静地吃草,我偶然也到河里抓鱼,抓螃蟹,抓几只螃蟹和小鱼又放到沙洲上的水坑里。有时到河里捞几把水草,丢在鹅卵石的沙堆上晒干。读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放牛时还带本小说书,看书时,觉得小河静静地躺在身边,时而从河面吹来一阵清风,带着水气,使人精神爽快。
离别家乡三十多年了,坐在河边柳树下看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品读的那几本经典小说与阔别三十多年的小河一起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