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笔
清明,是祭奠祖先的日子,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冷食节重要,由于清明及冷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冷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实在清明不光是扫墓祭祖,还有很多活动: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但现在大多已失传了,只剩踏青和扫墓祭祖。
清明是万物生长季节,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一斑指南方,像东北还是春冷料峭,冰雪刚刚消融,清晨有时东风刺骨,尘土飞扬,枯叶盘旋;中午有时又东风拂煦,阳光明媚,热日融融,到了傍晚有时又风起云飞,苍穹渺渺,雪花飞舞,一片银装。春天只是有一点气味。但是,要来的也很忽然。等你感到时,夏天已经到啦,春天静静逝往。
清明最有诗意还是江南。微风拂煦,杨柳依依,芳草凄凄,莺歌燕语,百花姹紫嫣红,假如再下点春雨那更加迷人。春雨靡靡,杨柳烟笼,芳草嫩绿,空气醉人。假如是晚上降雨,春眠听雨,淅淅沥沥,蝉叫蟀吟,品茶抚琴……真是良宵一刻值千金,幸做凡人不羡仙。假如天晴,约三五老友踏青赏花饮酒,那更是荡气回肠,留连忘返。所以前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最有名的诗当属(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远指杏花村。而关于踏青的诗,像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进远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回。
但是我以为,还是(明)高启诗更有意义: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冷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在当时后人不給先人扫墓祭祖,是大逆不道,是对祖先不敬不孝。现在祭奠先人的方法很多,由于丧葬方法很多。像海葬,土葬,树葬,火葬,公墓等。但是,我以为这些方法中,海葬是最好的方法。与大海为伴,化为沧海一水。碧海无边,天水相连,朝沐朝阳,暮披晚霞。有生于无,有回于无。和海一起永恒,不给后人,土地,环境留下不便。说句实话不管是多宏伟气派的墓,三代过后又有几人光顾。
祭奠先人,重要是心诚则灵,方法形式并不重要。可以上坟扫墓,献花,在家祭拜,还可写点纪念文字。当然,采取什么形式,要看先人遗愿。我父亲是乡村教师,是个无神论者。他在世时告诫我们,他往后不用给他烧纸,由于那是给活人看的,对离往的人毫无用处。实在前人早已晓得。如《清明》(南宋)高翥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回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父亲是再普通不过的乡村老师。但是,那种兢兢业业的行为,勤勤恳恳的态度,默默奉献的精神,尽不无误人子弟的教师原则,至今让我敬仰。父亲一生坎坷,解放前当过***署长,但人非常木讷,不通世故。解放后当老师,“大叫大放”时说实话,“秋后算账”打成右派,‘戴帽’下乡,游街……但他有一个信念: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固然有苦闷,但尽不沉沦。父亲一生几乎没什么爱好,就是爱看书,听新闻。愿看是到北京,看看***,可终未如愿。写到此……心隐隐作痛,眼睛模糊……长叹一声,儿不孝啊……父亲往世后,在日记里写到:示儿死往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台湾回回祖国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把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改了一句留给我们。所以我也很关心台湾的新闻,看来这一天我能看到,也会告诉老人家。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清明祭。生者要珍惜,往者长已矣。天地之道,自然之规。只能接受,谈定面对。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清明是万物生长季节,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一斑指南方,像东北还是春冷料峭,冰雪刚刚消融,清晨有时东风刺骨,尘土飞扬,枯叶盘旋;中午有时又东风拂煦,阳光明媚,热日融融,到了傍晚有时又风起云飞,苍穹渺渺,雪花飞舞,一片银装。春天只是有一点气味。但是,要来的也很忽然。等你感到时,夏天已经到啦,春天静静逝往。
清明最有诗意还是江南。微风拂煦,杨柳依依,芳草凄凄,莺歌燕语,百花姹紫嫣红,假如再下点春雨那更加迷人。春雨靡靡,杨柳烟笼,芳草嫩绿,空气醉人。假如是晚上降雨,春眠听雨,淅淅沥沥,蝉叫蟀吟,品茶抚琴……真是良宵一刻值千金,幸做凡人不羡仙。假如天晴,约三五老友踏青赏花饮酒,那更是荡气回肠,留连忘返。所以前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最有名的诗当属(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远指杏花村。而关于踏青的诗,像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进远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回。
但是我以为,还是(明)高启诗更有意义: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冷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在当时后人不給先人扫墓祭祖,是大逆不道,是对祖先不敬不孝。现在祭奠先人的方法很多,由于丧葬方法很多。像海葬,土葬,树葬,火葬,公墓等。但是,我以为这些方法中,海葬是最好的方法。与大海为伴,化为沧海一水。碧海无边,天水相连,朝沐朝阳,暮披晚霞。有生于无,有回于无。和海一起永恒,不给后人,土地,环境留下不便。说句实话不管是多宏伟气派的墓,三代过后又有几人光顾。
祭奠先人,重要是心诚则灵,方法形式并不重要。可以上坟扫墓,献花,在家祭拜,还可写点纪念文字。当然,采取什么形式,要看先人遗愿。我父亲是乡村教师,是个无神论者。他在世时告诫我们,他往后不用给他烧纸,由于那是给活人看的,对离往的人毫无用处。实在前人早已晓得。如《清明》(南宋)高翥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回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父亲是再普通不过的乡村老师。但是,那种兢兢业业的行为,勤勤恳恳的态度,默默奉献的精神,尽不无误人子弟的教师原则,至今让我敬仰。父亲一生坎坷,解放前当过***署长,但人非常木讷,不通世故。解放后当老师,“大叫大放”时说实话,“秋后算账”打成右派,‘戴帽’下乡,游街……但他有一个信念: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固然有苦闷,但尽不沉沦。父亲一生几乎没什么爱好,就是爱看书,听新闻。愿看是到北京,看看***,可终未如愿。写到此……心隐隐作痛,眼睛模糊……长叹一声,儿不孝啊……父亲往世后,在日记里写到:示儿死往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台湾回回祖国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把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改了一句留给我们。所以我也很关心台湾的新闻,看来这一天我能看到,也会告诉老人家。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清明祭。生者要珍惜,往者长已矣。天地之道,自然之规。只能接受,谈定面对。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