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由短文学出品,请您保留底部链接信息,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散文精选 > 精美散文 > 文章内容

旅行扎记(三)古韵西塘

作者: 兰以秋芳 来源: 网络转帖 时间: 2011-11-27 阅读: 在线投稿
  西塘是我此次江南之行的意外收获。

  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这种爱是无条件的,无论家乡是贫瘠还是富庶,人们都怀着一种爱意,离家久了的人谈到家乡都会满怀深情。不过对于我来说,除了家乡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我热爱,她就像是我生命中的一个精神上的家园,这就是“江南”。江南曾经代表了我对美好生活的无穷向往和希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我就是从这些悠远深长而又余情摇漾的文字里初识江南。对于江南,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多写几句。江南,地理概念应该是指长江以南。而我们所说的江南,是古代行政地理概念和文化概念上的江南。南京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位于江北却一直是江南的代表。事实上对江南地域范围的界定,古今学者至今也没有达成共叫。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因此。历史的沿革,使人们对于江南的认同,不只是历史地域概念上的江南,更是精神文化领域上的江南。江南不仅是富庶繁荣的水乡,也是诗情画意的水乡,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润在碧水青山和氤氲的烟雨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每次踏访江南,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站在这个角度上看,我们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了一份精神上的享受。往西塘是我这次江南之旅的临时决定,由于没有订到明天的机票,恰好有了一天的空闲,于是有朋友推荐我到西塘走走。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处处碧波荡漾,自然环境十分迷人。西塘,古时候也称胥塘、斜塘,因其地势平坦,又称平川。据史料记载,西塘在唐开元年间就已经建有大量的村落,先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期村落已成规模,于是出现了市集;至元代,手产业和贸易开始繁荣,渐渐形成集镇;明清时期的西塘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产业和贸易的重镇。

  小镇的陆路交通是通过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弄堂和小桥连结,这些弄堂连同小桥织成一张有效的交通网,将整个小镇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从每一点出发点都可以顺利到达小镇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在古老的弄堂里,欣赏着小镇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脚步似乎也变得沉稳而有节奏。看着这些古老的明清时期的建筑,想象着前人付出的聪明和辛劳,特别能引起人们对历史的爱好,那些建筑这些屋子的建筑师门,能否想到他们的杰作,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会成为一座见证历史的纪念碑。小镇上的窗子很特别,玻璃窗上再加上木格子做装饰,算是木结构的玻璃花窗吧,花窗的结构有很多种,常见的是各种格子图案,也有格子上再雕花样图案的。塘东街上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钟介福药店,大门上有一副楹联“宁药架满尘,愿天下无病。”这幅别具深意的楹联,让我们对一个世纪以前那位深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的店主人心生敬意。

  古镇上有几处私宅值得一提,种福堂、醉园、西园以及薛宅等,大多是南方地区那种典型的住宅,院落不大,但结构精巧,布局公道。这些都是古镇上曾经的富庶人家。西园据说原是明代朱姓人家的一个普通小花园,面积不大。园内花草树木、曲桥荷池、亭台楼阁,东侧假山上有一株高数丈的白皮松,风来谡谡有声,假山上还有一茶室“听涛轩”,即因此得名。1920年冬天柳亚子先生来到西塘,住西园并与西塘南社社友在此吟诗,并摄影留念,照片题名为“西园雅集第二图”,从此西园便有了名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西园被毁。1998年在苏家弄里仿建了明清风格的西园,所以我今天看到的西园,早已不再是柳亚子先生当年会友雅聚的西园了。

  西塘不仅是一个供旅人游览和流连的好往处,也是一个社区,一个友好的,建筑风格令人感到非常舒服的小镇,热闹、干净。碧绿的河水,鳞次栉比粉墙黛瓦的民居,春天里舒适宜人的天气,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情愉悦。略带阴霾的天空,现在也开朗起来,固然看起来还不是那么明媚,明天也许会是个好天气。

  长达千米的烟雨长廊,是古镇上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长廊一侧临河,一侧该是小镇的主街。长廊不仅能遮阳蔽雨,让久居这里的人们多一份生活的从容,同时也为邻里之间更多的交流提供了空间。长廊上有很多店家,大多数是客栈或者是小吃店。各色小吃随处可见,粉蒸肉、茶叶蛋、芡实糕,也有卖冰镇绿豆汤的,只是天气不是很热,买的人很少。一个人,一口锅,也许就是一家店了。我们找到一家小店,一张桌子,几把竹椅,一盘煮青豆,一壶春茶,五月里的馨香和甜润慢慢地沁进心扉。

  镇中心有一座送子来凤桥,桥设计风格很别致,桥面被一堵墙从中间一分为二,墙上镂了四个窗,通往桥上的一侧是台阶,另一侧是坡道,坡道的设计应该是为了方便运送货物。送子来凤桥对面有一座戏台,台上正在上演古装剧。唱的是越剧,音乐很美,嗓音也美,只是这吴侬软语固然好听,我却不知其所云,只知道是才子佳人的故事。以我对越剧艺术的理解,这种艺术是要用一种极为温柔的演唱方式感动人心,博得观众的同情与共叫。这个戏台很小,没有布景,后面的房檐上挂着十几盏红色的灯笼,其余三面是几十公分的木格栏杆。看戏的人与戏台隔着一条河,戏台倒映在水中,台上一出戏,水中一出戏,偶然有船划过,水里的戏便碎在水波里。看台上的戏,看船上的客,如此看戏还真别有一番情趣。

  我喜欢上了西塘,用难以形容的深情欣赏着她的美丽,我知道自己是个过客,不能在这里久留,行程追赶着我走过这里的街巷。倾听着街上声声进耳的吴侬软语,看着这许很多多只能从店面招牌上区分开来的近乎一样的古老民居,还有流连于烟雨长廊上的人们,他们在长廊上品茗、拍照、购物。我只是尽情地享受着这里的幽雅环境和春天里特有的清新空气,这真是美好的一天。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上一篇:春色花意 下一篇:母亲的手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