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
母亲节快到了,总想写点什么,多少文人墨客对伟大母亲的赞美词,总让我感到写这话题太沉重,那我就从生活的一个侧面谈谈我的母亲—一个平凡的母亲。
往年春天,朋友送来几斤糯米,放了很长时间愁得不知该怎么吃,端午节前到超市购物,看到大量卖粽子的促销广告及各种包粽子的竹叶、糯米等,忽然想起家中的糯米为何不包成粽子吃。因此,顺便从超市购买了几包鲜绿色的真空包装的“鲜粽叶”。回往后把糯米就泡上了。第二天就开始包,凭着记忆先把两张粽叶围成漏斗状,装上糯米及红枣,再折回来,捆上线,可手中的粽子怎么包都不像样,就是不听话,怎么扎捆也不像记忆中母亲教我包的粽子,煮出来的粽子破的破、漏的漏,锅里都是米。这时才想起原来学艺拜师不到位,只是看到母亲包粽子时的样子容貌,没有亲手包,只可惜当时母亲外出旅游不在家,现学都找不到老师,没办法,只好凑和地包了一部分,剩下的米用了偷懒的办法,把粽叶展在蒸锅屉子上,把米放上,再盖一层粽叶蒸出来得了。
通过这次包粽子,才感觉到母亲平常为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我们都以为是应该的,也从没有留意到一点小事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在里面,也蕴含着我们很多传统的文化在里面。母亲是江淅人,心灵手巧,记得幼年时每过“端午节”,我们都能吃上母亲亲手包的好看又好吃的粽子,那是上世纪60年代,我家住在福建的山区永泰县,那是山净水秀的美丽的南方小县城,四周有条河,不远处就是山峦,到处都长有一簇簇的竹子,叶片大大的,每当要包粽子,我就会拎上竹篮子,带上弟妹往采摘,包出的粽子竹香味特别的浓,所以在超市买粽叶我还是喜欢买鲜的,总想找到记忆中过往粽叶的影子,可是现在真空包装的“鲜粽叶”,令人大跌眼镜。
今年清明过后,春热花开,母亲又要回故乡往远游,我想今年端午节又吃不上母亲包的好吃的粽子了,决定一定要把包粽子的手艺学会。于是跑了几家商展往购买粽叶及包粽子的原料,由于不到季节都没有卖的,无奈就找出往年剩下的一包真空“鲜粽叶”,买了两斤糯米,积极主动地找到母亲拜师学艺,母亲一看非常兴奋,终于有人看到她的手艺的重要性了,非常认真地手把手地教,一点分歧格都要重来,并说“东西可以乱吃,活不能乱干,差一点都不行”,这句话是我常听母亲挂在嘴边的,老人家的话与当今我们学的《细节决定成败》,真是大同小异。只不过她们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而没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道理都是相同的。在母亲的指导下我终于学会包粽子了,包出的粽子有棱有角既好看还好吃,这次煮出来的粽子还是有漏米现象,题目就出在那“鲜粽叶”上,母亲说在北方只能买那种干粽叶,这不又学了一手。我想我国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在这种手手相教,口口相传中才保存下来的吧。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带给我们商品极大的丰富,超市里各种口味的粽子都有,但我总觉的没有母亲包的粽子好吃,口感不一样。母亲年纪渐渐大了,每年我们都劝她别包了,她总要多包一些,送给帮助过她的左邻右舍,她说年龄大了,受别人的恩惠无以报答,只能拿出点自己的手艺回赠一下朋友。母亲每次包粽子都会预备多种原料、多种颜色的线,好区分不同口味的粽子,边包嘴里会边叨叨,大女婿爱吃红枣馅的,大女儿爱吃花生的,外孙爱吃纯糯米的,儿子爱吃肉馅的等等。母亲是把她的爱包进了粽子里,我也要将这份爱代代传递下往。母亲节即将到来仅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母亲,并说一句从不当母亲面说的话“妈妈,我爱您!” 喜欢
所属专题:端午节文章专题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往年春天,朋友送来几斤糯米,放了很长时间愁得不知该怎么吃,端午节前到超市购物,看到大量卖粽子的促销广告及各种包粽子的竹叶、糯米等,忽然想起家中的糯米为何不包成粽子吃。因此,顺便从超市购买了几包鲜绿色的真空包装的“鲜粽叶”。回往后把糯米就泡上了。第二天就开始包,凭着记忆先把两张粽叶围成漏斗状,装上糯米及红枣,再折回来,捆上线,可手中的粽子怎么包都不像样,就是不听话,怎么扎捆也不像记忆中母亲教我包的粽子,煮出来的粽子破的破、漏的漏,锅里都是米。这时才想起原来学艺拜师不到位,只是看到母亲包粽子时的样子容貌,没有亲手包,只可惜当时母亲外出旅游不在家,现学都找不到老师,没办法,只好凑和地包了一部分,剩下的米用了偷懒的办法,把粽叶展在蒸锅屉子上,把米放上,再盖一层粽叶蒸出来得了。
通过这次包粽子,才感觉到母亲平常为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我们都以为是应该的,也从没有留意到一点小事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在里面,也蕴含着我们很多传统的文化在里面。母亲是江淅人,心灵手巧,记得幼年时每过“端午节”,我们都能吃上母亲亲手包的好看又好吃的粽子,那是上世纪60年代,我家住在福建的山区永泰县,那是山净水秀的美丽的南方小县城,四周有条河,不远处就是山峦,到处都长有一簇簇的竹子,叶片大大的,每当要包粽子,我就会拎上竹篮子,带上弟妹往采摘,包出的粽子竹香味特别的浓,所以在超市买粽叶我还是喜欢买鲜的,总想找到记忆中过往粽叶的影子,可是现在真空包装的“鲜粽叶”,令人大跌眼镜。
今年清明过后,春热花开,母亲又要回故乡往远游,我想今年端午节又吃不上母亲包的好吃的粽子了,决定一定要把包粽子的手艺学会。于是跑了几家商展往购买粽叶及包粽子的原料,由于不到季节都没有卖的,无奈就找出往年剩下的一包真空“鲜粽叶”,买了两斤糯米,积极主动地找到母亲拜师学艺,母亲一看非常兴奋,终于有人看到她的手艺的重要性了,非常认真地手把手地教,一点分歧格都要重来,并说“东西可以乱吃,活不能乱干,差一点都不行”,这句话是我常听母亲挂在嘴边的,老人家的话与当今我们学的《细节决定成败》,真是大同小异。只不过她们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而没有那么多高深的理论。道理都是相同的。在母亲的指导下我终于学会包粽子了,包出的粽子有棱有角既好看还好吃,这次煮出来的粽子还是有漏米现象,题目就出在那“鲜粽叶”上,母亲说在北方只能买那种干粽叶,这不又学了一手。我想我国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在这种手手相教,口口相传中才保存下来的吧。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带给我们商品极大的丰富,超市里各种口味的粽子都有,但我总觉的没有母亲包的粽子好吃,口感不一样。母亲年纪渐渐大了,每年我们都劝她别包了,她总要多包一些,送给帮助过她的左邻右舍,她说年龄大了,受别人的恩惠无以报答,只能拿出点自己的手艺回赠一下朋友。母亲每次包粽子都会预备多种原料、多种颜色的线,好区分不同口味的粽子,边包嘴里会边叨叨,大女婿爱吃红枣馅的,大女儿爱吃花生的,外孙爱吃纯糯米的,儿子爱吃肉馅的等等。母亲是把她的爱包进了粽子里,我也要将这份爱代代传递下往。母亲节即将到来仅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母亲,并说一句从不当母亲面说的话“妈妈,我爱您!” 喜欢
所属专题:端午节文章专题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上一篇:梦里不知身是客 下一篇:许一些文字,写在春夏的缝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