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四合院的故事
小镇北距省城20公里,过往曾是秦陇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固然没有中国四大名镇有名,但由于盛产煤炭和制陶业,因而在陇上也是名传遐迩。
几十年前,小镇上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这都是当时镇上的一些有钱人家的宅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再加上人为的破坏,镇上尽大多数四合院都已经消失了,尚存的几座也由于几经改建、翻建,都已是面目全非。只有镇中心的这一座四合院还保存着百年前初建时的原貌。
让时间回到七十多年前。
这是这座四合院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布局严谨,结构公道的四合院,坐南向北,占据了小镇正中心的最佳位置。院内房屋全部是当时最时兴的“板装修”,一色的原木装修,光洁照人。正南面是耸立在一米多高台阶上的上堂屋,出檐三间。屋内和台阶都是方形青砖展地。北面是下堂屋,台阶略低,亦是出檐三间。东边厦房亦是出檐三间,只有西厦房房檐较浅。三面出檐房两米多深的檐下,各有四根柱子耸立在柱顶石上,支撑着屋檐,使房屋显得稳重、大气。上下堂屋中间都是通间四扇门,四扇门上半部是窗棂式,中间均是精美的镂空木雕,分别雕刻着“琴棋字画”和“梅兰菊竹”。四面房屋的窗户都是近一间房大小的棋盘形窗棂。上堂屋是主人的正房,长方形琴桌配以稳重的八仙桌,两边是造型优雅稳重的太师椅。桌上摆着日本自叫钟,绘有三国人物的大花瓶和景泰蓝茶叶罐,圆形的礼帽盒。通间大炕上有绘着戏剧人物的炕柜,柜上是漆绘大木箱。炕上展着光彩鲜艳的俄罗斯栽绒毯。墙上挂着名人字画。炕沿边上是一台纯铜方盘火炉。屋门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约两米、宽约一米二的巨匾,蓝底白字,“源远流长”四个遒劲的大字耀人眼目。东厦房是主人宗子夫妇的居室。西厦房是醋房(老主人还兼营自酿的食醋),房内摆满了酿醋用的缸、盂等。酿醋是老主人妻子的任务。她每两月酿一回醋。开始酿醋前,先恭恭敬敬地给“醋娘娘”烧香上供,祈求她保佑酿出上好的醋来。到醋料发酵好,醋从竹子做的龙头中汨汨流出时,满院中就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醋香味。下堂屋从中间隔开,前面是展面,后面是居室兼客厅。展面位居小镇中心位置,展面屋檐下蓝布白字的“九如恒”号匾迎风招展。展内所经营的商品主要是当时农民用的农具和日常用品。柜台前摆放着两条长木凳,老主人热情的接待着来往的顾客。展面北面是大门,门上方亦悬有名人题写的“青云得路”匾额一块。
院内四面房屋,围成一个一百多平米的院落,若加上三面出檐房宽敞的台阶,那整个院落就有近两百平米的空间了。院中间有木制花架,架上摆放着方形、圆形和六边形等各种造型的花盆,各种奇花异卉应季绽放。夏天,四面房屋的大窗户都可以支起来,使得屋子里既透亮又透风。
进院中西南角门,是一甬道。穿过甬道,上十几级台阶,这里又是一个小院,院中东西两面各建有房屋四间。宋人词曰:“庭院深深深几许”,从临街大门到这处小院,弯弯曲曲,使人顿生“深几许”之感了。
这时的四合院主人,经过十数年的打拼,已创下了一份让镇上的人们羡慕的产业,有房产四合院两处(另一处四合院位于文中所记四合院以东五十米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房改”中被划回公有),展面一处,四周有田产数十亩,已是镇上为数未几的小康人家之一。四合院的主人这时正处在东风自得时期,家业如日中天,生意蒸蒸日上,家庭人丁兴旺,正可谓花团锦簇,烈火喷焰。特别是他的宗子考上北京大学一事,更成了轰动小镇的一件大事,由于在这之前,小镇上的读书人还从没有过如此的荣耀。当时为了庆贺儿子的高中,老主人在家宴客三天,以招待前来祝贺的四方宾客。地方乡绅五十多人联名请时任省教育厅长的水梓先生题写了两块匾额,这就是悬挂于上堂屋檐下的“源远流长”和悬挂于大门之上的“青云得路”两块刺眼的匾额。
自此之后,历史的狂风巨浪就推着这座四合院在浪尖上颠簸,四合院的几代主人们也经历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遭遇和磨难。随着老主人的宗子怀着抗日救国的一腔热血,从北京大学投笔从戎,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终极战死沙场之后,老主人想让儿子光宗耀祖的期看一着落空了,极度的悲戚、怅惘、怨恨,笼罩了一家人好长时间。老主人的儿子是因抗日救国而捐躯的,本该得到褒奖,可事实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这件事竟成了压在全家人背上的一个沉重包袱。这是历史的不公!
随着时间的推移,笼罩在四合院之上的光环逐渐散往,曾经热闹辉煌的四合院也一天天走向衰落。固然院中还继续着庆贺生者的欢欣,迎娶新人的幸福,送别逝者的悲戚,可它究竟已开走下坡路了。再加上一次次灾难的冲击,也加快了四合院朽迈的速度。
近百年的风雨,催老了四合院的一辈辈主人,送走了四合院的一辈辈主人,当年风光无穷的四合院,也在风雨的冲洗下一年年朽迈了,就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佝偻着骨瘦如柴的身子回忆着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
当年生意兴隆的展面早已没有了踪迹,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以“公私合营”的名义变成了国家财产。整个院落也在“***风”肆虐的年代,险些被当时的一些视他人的财产如草芥的疯子们选作“公共食堂”用房,只是因院内房屋较少才躲过了一劫。大院的两扇大门经过近百年的磨损,也早已失往了当年的威严,门楣之上的匾额早就历经灾难,付之丙丁了。两扇朽迈不堪的大门每开关一次,都要像一个久病的患者一样,发出一声长长的、痛苦的呻吟。院内檐下的柱子上,一条条深深的裂隙似乎在诉说着老院曾经经历的沧桑。昔日光滑可鉴的装修板墙,已斑驳陆离如一张张耄耋老人布满皱纹的脸,见证着时间的风霜。院中展地的方砖,因多年的风吹雨淋已全部破碎,沉淀了老院一百多年间所发生过的悲欢离合的厚重历史。四面房屋屋檐颓败,院中杂物堆积,杂草丛生。曾经让老主人最引以为荣的“源远流长”匾额,也为了避免它给家人带来更多的麻烦和不幸,也早已改作他用了。四合院里的年轻一代都已成家立业,离开了四合院,在别处置业安家了。现院中的几位留守老人,都已是老态龙钟,行将就木。
四合院的历史,折射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四合院的几代主人们,曾经有过艰辛的打拼,有过热烈的希看,也有过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现在,四合院老了,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四合院的下一代们也在赶着时代的潮流前进。尤其可喜的是老主人的重孙辈中已有人在北京上大学并已学业有成。老主人假若地下有灵,也会感到欣慰吧!
现在,政府已有将小镇开发为旅游区的规划,而小镇上这座有一百多年历史、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完好无损的四合院,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留意,也曾有人来考察过。假如有朝一日四合院能乘着政府发展旅游业的东风而时来运转的话,那它肯定会重新焕发青春,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几十年前,小镇上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这都是当时镇上的一些有钱人家的宅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再加上人为的破坏,镇上尽大多数四合院都已经消失了,尚存的几座也由于几经改建、翻建,都已是面目全非。只有镇中心的这一座四合院还保存着百年前初建时的原貌。
让时间回到七十多年前。
这是这座四合院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布局严谨,结构公道的四合院,坐南向北,占据了小镇正中心的最佳位置。院内房屋全部是当时最时兴的“板装修”,一色的原木装修,光洁照人。正南面是耸立在一米多高台阶上的上堂屋,出檐三间。屋内和台阶都是方形青砖展地。北面是下堂屋,台阶略低,亦是出檐三间。东边厦房亦是出檐三间,只有西厦房房檐较浅。三面出檐房两米多深的檐下,各有四根柱子耸立在柱顶石上,支撑着屋檐,使房屋显得稳重、大气。上下堂屋中间都是通间四扇门,四扇门上半部是窗棂式,中间均是精美的镂空木雕,分别雕刻着“琴棋字画”和“梅兰菊竹”。四面房屋的窗户都是近一间房大小的棋盘形窗棂。上堂屋是主人的正房,长方形琴桌配以稳重的八仙桌,两边是造型优雅稳重的太师椅。桌上摆着日本自叫钟,绘有三国人物的大花瓶和景泰蓝茶叶罐,圆形的礼帽盒。通间大炕上有绘着戏剧人物的炕柜,柜上是漆绘大木箱。炕上展着光彩鲜艳的俄罗斯栽绒毯。墙上挂着名人字画。炕沿边上是一台纯铜方盘火炉。屋门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约两米、宽约一米二的巨匾,蓝底白字,“源远流长”四个遒劲的大字耀人眼目。东厦房是主人宗子夫妇的居室。西厦房是醋房(老主人还兼营自酿的食醋),房内摆满了酿醋用的缸、盂等。酿醋是老主人妻子的任务。她每两月酿一回醋。开始酿醋前,先恭恭敬敬地给“醋娘娘”烧香上供,祈求她保佑酿出上好的醋来。到醋料发酵好,醋从竹子做的龙头中汨汨流出时,满院中就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醋香味。下堂屋从中间隔开,前面是展面,后面是居室兼客厅。展面位居小镇中心位置,展面屋檐下蓝布白字的“九如恒”号匾迎风招展。展内所经营的商品主要是当时农民用的农具和日常用品。柜台前摆放着两条长木凳,老主人热情的接待着来往的顾客。展面北面是大门,门上方亦悬有名人题写的“青云得路”匾额一块。
院内四面房屋,围成一个一百多平米的院落,若加上三面出檐房宽敞的台阶,那整个院落就有近两百平米的空间了。院中间有木制花架,架上摆放着方形、圆形和六边形等各种造型的花盆,各种奇花异卉应季绽放。夏天,四面房屋的大窗户都可以支起来,使得屋子里既透亮又透风。
进院中西南角门,是一甬道。穿过甬道,上十几级台阶,这里又是一个小院,院中东西两面各建有房屋四间。宋人词曰:“庭院深深深几许”,从临街大门到这处小院,弯弯曲曲,使人顿生“深几许”之感了。
这时的四合院主人,经过十数年的打拼,已创下了一份让镇上的人们羡慕的产业,有房产四合院两处(另一处四合院位于文中所记四合院以东五十米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房改”中被划回公有),展面一处,四周有田产数十亩,已是镇上为数未几的小康人家之一。四合院的主人这时正处在东风自得时期,家业如日中天,生意蒸蒸日上,家庭人丁兴旺,正可谓花团锦簇,烈火喷焰。特别是他的宗子考上北京大学一事,更成了轰动小镇的一件大事,由于在这之前,小镇上的读书人还从没有过如此的荣耀。当时为了庆贺儿子的高中,老主人在家宴客三天,以招待前来祝贺的四方宾客。地方乡绅五十多人联名请时任省教育厅长的水梓先生题写了两块匾额,这就是悬挂于上堂屋檐下的“源远流长”和悬挂于大门之上的“青云得路”两块刺眼的匾额。
自此之后,历史的狂风巨浪就推着这座四合院在浪尖上颠簸,四合院的几代主人们也经历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遭遇和磨难。随着老主人的宗子怀着抗日救国的一腔热血,从北京大学投笔从戎,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终极战死沙场之后,老主人想让儿子光宗耀祖的期看一着落空了,极度的悲戚、怅惘、怨恨,笼罩了一家人好长时间。老主人的儿子是因抗日救国而捐躯的,本该得到褒奖,可事实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这件事竟成了压在全家人背上的一个沉重包袱。这是历史的不公!
随着时间的推移,笼罩在四合院之上的光环逐渐散往,曾经热闹辉煌的四合院也一天天走向衰落。固然院中还继续着庆贺生者的欢欣,迎娶新人的幸福,送别逝者的悲戚,可它究竟已开走下坡路了。再加上一次次灾难的冲击,也加快了四合院朽迈的速度。
近百年的风雨,催老了四合院的一辈辈主人,送走了四合院的一辈辈主人,当年风光无穷的四合院,也在风雨的冲洗下一年年朽迈了,就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佝偻着骨瘦如柴的身子回忆着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
当年生意兴隆的展面早已没有了踪迹,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以“公私合营”的名义变成了国家财产。整个院落也在“***风”肆虐的年代,险些被当时的一些视他人的财产如草芥的疯子们选作“公共食堂”用房,只是因院内房屋较少才躲过了一劫。大院的两扇大门经过近百年的磨损,也早已失往了当年的威严,门楣之上的匾额早就历经灾难,付之丙丁了。两扇朽迈不堪的大门每开关一次,都要像一个久病的患者一样,发出一声长长的、痛苦的呻吟。院内檐下的柱子上,一条条深深的裂隙似乎在诉说着老院曾经经历的沧桑。昔日光滑可鉴的装修板墙,已斑驳陆离如一张张耄耋老人布满皱纹的脸,见证着时间的风霜。院中展地的方砖,因多年的风吹雨淋已全部破碎,沉淀了老院一百多年间所发生过的悲欢离合的厚重历史。四面房屋屋檐颓败,院中杂物堆积,杂草丛生。曾经让老主人最引以为荣的“源远流长”匾额,也为了避免它给家人带来更多的麻烦和不幸,也早已改作他用了。四合院里的年轻一代都已成家立业,离开了四合院,在别处置业安家了。现院中的几位留守老人,都已是老态龙钟,行将就木。
四合院的历史,折射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四合院的几代主人们,曾经有过艰辛的打拼,有过热烈的希看,也有过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现在,四合院老了,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四合院的下一代们也在赶着时代的潮流前进。尤其可喜的是老主人的重孙辈中已有人在北京上大学并已学业有成。老主人假若地下有灵,也会感到欣慰吧!
现在,政府已有将小镇开发为旅游区的规划,而小镇上这座有一百多年历史、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完好无损的四合院,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留意,也曾有人来考察过。假如有朝一日四合院能乘着政府发展旅游业的东风而时来运转的话,那它肯定会重新焕发青春,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