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纺线车
外婆离开我们已有十六个年头了,每当念想起外婆就会唤起我对纺线车尘封已久的记忆,而外婆纺线车那婉转悠扬的纺车曲却至今时时萦绕在我的心际·····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之滨美丽的龙感湖畔,父辈们为垦湖造田而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这里。在我四岁那年,为了一心抓革命促生产,干好革命工作,同为生产队革命干部的父母决定把我送到两公里之外的第四生产队外婆身边照看,从此,我的童年与外婆的纺线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纺线车是用来把棉花纺织成棉线的一种简易的木质的劳动工具,由纺线车纺出来的线是制作粗布的最原始原料。纺线车发明于古代,盛行于我国贫瘠的六十年代的广大农村地区,它是由脚架、支架、纺线轴及大转轮组成,“工”字形脚架帖稳地面,长约1米,宽约0。5米,主体支架固定在脚架上,大转轮通过主轴从转轮中心孔连接而安放在支架上,手动痛处安置转轮旁,脚架的另一头镶上一小铁扣,用于安放盘线轴的。记得外婆的纺线车是用桃木做的,我的家乡盛产桃子,因桃木结实耐用又便于取材,所以那时侯的家乡纺线车大多是用桃木制作的。
第一次看到纺线车是妈妈送我到外婆家的一个初夏的午后,当时妈妈怕我“赶路”,趁我昼寝正香时静静地溜走了。也许我与纺线车今生有缘,当外婆摇轮抽线的纺纱画面映进我的眼帘时,孩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我靠到了外婆的身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眼前的“怪物”,见看着纺线车发呆的我,外婆立即停下纺线的活兴奋地将我揽于怀中,我却摆脱着要往触碰它,外婆只好卸掉纺线车大转轮与轴的链接带任凭我拨弄和转动着好玩,而玩兴正浓的我早已把妈妈的“失落”抛到了九霄云外···
六十年代的家乡,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人们穿着的衣帽一般都是手工自织和自纺的,所以纺线车是一般家庭所必备的生活用具,境况好一点的还置有织布机。一年四季中,除隆冬季节太冷和炎热夏天太热且蚊子又多不能纺纱织布外,其余时节均可以纺纱织布的。那时的外婆五十多岁,同广大的家乡老太婆一样主要任务就是做做家务和责无旁贷地带好子女们的孩子。外婆育有四个儿女,头两胎是两个女儿,后两胎是两个儿子,我妈妈是排行老二,所以,在我众多的表兄弟姐妹中当年外婆能够看带的只有我大姨家的表哥和表姐三个外甥了,其他的要么不是没出世,要么就是在襁褓中太小了。表哥长我三岁,表姐长我一岁,表哥经常带着表姐和我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玩耍,调皮的我们有时惹来外婆的叫骂和体罚。总忘不了调皮捣蛋的表哥那时曾给我和表姐支招:“把锭子躲起来,婆就纺不了线了,睡觉就不吵人了”(由于爱贪玩的我们玩累了好不轻易睡着后经常又被外婆的纺线声吵醒了),我和表姐因怕外婆打,都表示不敢,表哥就打气道:“不要怕,婆要是打,你们就跑,婆是追不上的”。表哥的招术在后来的实践得到了很好的应验,由于外婆是裹着脚的小脚人,走路都慢吞吞的更何况是跑步了,外婆自然是追不上我们的,外婆也只好妥协地哄着我们在纺线时就给我们讲好多好听的故事。
在我的记忆中,外婆像一台永不歇停的机器一样没日没夜地劳作,白天,家是她的第一“战场”,照看孙辈,喂养家猪,洗衣煮饭;晚上,纺线屋又是她的第二“阵地”。而每当夜幕降临,吃完晚饭后,我和表哥表姐就急着帮着外婆收拾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搬搬凳子、倒倒脏水、拿抹布擦拭纺车、摆好棉花捻子好让外婆预备摇车拉线了,由于外婆只有在纺线时才能又给我讲好多好多的故事了。一切锁事完毕后,我们兴奋地簇拥着外婆在纺线车前坐定,只见她右手缓缓地摇动着车把,左手从纺车的另一头锭子上抽出细白均匀的线纱,随着大转轮的转动纺车便会发出柔和动听的“吱吱”响声,“吱吱”声时急时缓,时高时低,置身于“吱吱”声许久环境的我们慢慢感觉到,曾经令我们不能安稳进梦的噪音原来是那么的优美和动听。
就这样,不知多少个夜晚,外婆伴着煤油灯,摇着纺线车,和着纺车曲,给依偎在她身旁的我们讲起了嫦娥奔月、狐狸偷鸡、猪八戒娶媳妇······悠扬的纺车声仿佛一首首优美的催眠曲把我们带进故事里,使我们很快进进了甜蜜的梦乡。
曾记得有一个初夏的夜晚,田间蛙声一片,当纺纱曲从队里大多数纺纱人家飘出时,蛙叫和着纺曲,我仿佛置身于乐队演凑现场。纺纱曲悠扬婉转,蛙叫声此起彼伏,优美、哀怨的曲声仿佛向人们诉说着纺纱人的过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纺纱车唱个不停。外婆用纺出来的纱换钱养活了四个儿女,用纱换布热和着一大家,用善良的品格和豁达开朗的性格感染着她的下一代。纺纱曲也伴我们走过了童年,而灯光摇曳着外婆纺线时的身影却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纺纱车好似外婆的一架钢琴,一生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她,用这架钢琴奏出了人世间最优美最动听的乐曲,奏出了胜利的凯歌,奏出了人生的最强音,她勤劳质朴的一生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
想起纺线车就会想起我的童年,我在外婆的怀抱中长大成人,我深深的怀念我的外婆······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之滨美丽的龙感湖畔,父辈们为垦湖造田而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这里。在我四岁那年,为了一心抓革命促生产,干好革命工作,同为生产队革命干部的父母决定把我送到两公里之外的第四生产队外婆身边照看,从此,我的童年与外婆的纺线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纺线车是用来把棉花纺织成棉线的一种简易的木质的劳动工具,由纺线车纺出来的线是制作粗布的最原始原料。纺线车发明于古代,盛行于我国贫瘠的六十年代的广大农村地区,它是由脚架、支架、纺线轴及大转轮组成,“工”字形脚架帖稳地面,长约1米,宽约0。5米,主体支架固定在脚架上,大转轮通过主轴从转轮中心孔连接而安放在支架上,手动痛处安置转轮旁,脚架的另一头镶上一小铁扣,用于安放盘线轴的。记得外婆的纺线车是用桃木做的,我的家乡盛产桃子,因桃木结实耐用又便于取材,所以那时侯的家乡纺线车大多是用桃木制作的。
第一次看到纺线车是妈妈送我到外婆家的一个初夏的午后,当时妈妈怕我“赶路”,趁我昼寝正香时静静地溜走了。也许我与纺线车今生有缘,当外婆摇轮抽线的纺纱画面映进我的眼帘时,孩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我靠到了外婆的身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眼前的“怪物”,见看着纺线车发呆的我,外婆立即停下纺线的活兴奋地将我揽于怀中,我却摆脱着要往触碰它,外婆只好卸掉纺线车大转轮与轴的链接带任凭我拨弄和转动着好玩,而玩兴正浓的我早已把妈妈的“失落”抛到了九霄云外···
六十年代的家乡,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人们穿着的衣帽一般都是手工自织和自纺的,所以纺线车是一般家庭所必备的生活用具,境况好一点的还置有织布机。一年四季中,除隆冬季节太冷和炎热夏天太热且蚊子又多不能纺纱织布外,其余时节均可以纺纱织布的。那时的外婆五十多岁,同广大的家乡老太婆一样主要任务就是做做家务和责无旁贷地带好子女们的孩子。外婆育有四个儿女,头两胎是两个女儿,后两胎是两个儿子,我妈妈是排行老二,所以,在我众多的表兄弟姐妹中当年外婆能够看带的只有我大姨家的表哥和表姐三个外甥了,其他的要么不是没出世,要么就是在襁褓中太小了。表哥长我三岁,表姐长我一岁,表哥经常带着表姐和我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玩耍,调皮的我们有时惹来外婆的叫骂和体罚。总忘不了调皮捣蛋的表哥那时曾给我和表姐支招:“把锭子躲起来,婆就纺不了线了,睡觉就不吵人了”(由于爱贪玩的我们玩累了好不轻易睡着后经常又被外婆的纺线声吵醒了),我和表姐因怕外婆打,都表示不敢,表哥就打气道:“不要怕,婆要是打,你们就跑,婆是追不上的”。表哥的招术在后来的实践得到了很好的应验,由于外婆是裹着脚的小脚人,走路都慢吞吞的更何况是跑步了,外婆自然是追不上我们的,外婆也只好妥协地哄着我们在纺线时就给我们讲好多好听的故事。
在我的记忆中,外婆像一台永不歇停的机器一样没日没夜地劳作,白天,家是她的第一“战场”,照看孙辈,喂养家猪,洗衣煮饭;晚上,纺线屋又是她的第二“阵地”。而每当夜幕降临,吃完晚饭后,我和表哥表姐就急着帮着外婆收拾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搬搬凳子、倒倒脏水、拿抹布擦拭纺车、摆好棉花捻子好让外婆预备摇车拉线了,由于外婆只有在纺线时才能又给我讲好多好多的故事了。一切锁事完毕后,我们兴奋地簇拥着外婆在纺线车前坐定,只见她右手缓缓地摇动着车把,左手从纺车的另一头锭子上抽出细白均匀的线纱,随着大转轮的转动纺车便会发出柔和动听的“吱吱”响声,“吱吱”声时急时缓,时高时低,置身于“吱吱”声许久环境的我们慢慢感觉到,曾经令我们不能安稳进梦的噪音原来是那么的优美和动听。
就这样,不知多少个夜晚,外婆伴着煤油灯,摇着纺线车,和着纺车曲,给依偎在她身旁的我们讲起了嫦娥奔月、狐狸偷鸡、猪八戒娶媳妇······悠扬的纺车声仿佛一首首优美的催眠曲把我们带进故事里,使我们很快进进了甜蜜的梦乡。
曾记得有一个初夏的夜晚,田间蛙声一片,当纺纱曲从队里大多数纺纱人家飘出时,蛙叫和着纺曲,我仿佛置身于乐队演凑现场。纺纱曲悠扬婉转,蛙叫声此起彼伏,优美、哀怨的曲声仿佛向人们诉说着纺纱人的过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纺纱车唱个不停。外婆用纺出来的纱换钱养活了四个儿女,用纱换布热和着一大家,用善良的品格和豁达开朗的性格感染着她的下一代。纺纱曲也伴我们走过了童年,而灯光摇曳着外婆纺线时的身影却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纺纱车好似外婆的一架钢琴,一生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她,用这架钢琴奏出了人世间最优美最动听的乐曲,奏出了胜利的凯歌,奏出了人生的最强音,她勤劳质朴的一生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
想起纺线车就会想起我的童年,我在外婆的怀抱中长大成人,我深深的怀念我的外婆······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