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峰山情怀
帽峰山,慕名已久了。或许其地处自己家乡所在之故,多年来总有要一览其貌的情结,但或许人都会有种对身边事物不太热衷的特性,平时也只是在心里想想,却始终没能成行。
今年的国庆长假,恰逢中秋佳节,原先本有出外旅游之意,但每年黄金周长假,各景区总是人头涌涌;各媒体也报道旅游景区只见川流不息的人流,难赏自然风光,所以也就打消了外出旅游的动机。不过,长长的七、八天假期,呆在家里也百无聊赖。在无聊之中忽然想起这慕名已久的帽峰山,据闻因地处较偏而游人不会太多,于是乎约了朋友,选择了中秋后的这天前往游玩。
帽峰山,位于我的出生地——白云区太和镇境内,距广州市区也就三、二十公里的路程。
是日,会合了朋友一家就在天平架乘从化车出发(可乘的公交车线路也很多,如246、501、504、563、808、833等)。到了太和镇,有专线班车前往帽峰山,但听闻间隔时间要半小时,我们也就没有耐性等了,于是租了辆私人专营此生意的小面包车就向山里进发。司机大佬是个挺健谈确当地人,也算是自己的一个同乡。在自己的概念中,本以为帽峰离太和镇只有三几公里,殊不知,司机大佬称有足足十五公里之远。
生活圈子离开太和已有三十年之久了,而且小时候,自己是生活在太和广从路以西平坦开阔的地方,对广从路以东以山丘为主之地并无太多的了解,虽说儿时也曾有偶然进山打柴草的经历,但或许儿时的心境有别于饱历沧桑的本日,又或许年岁久远,对自己家乡这里的山水地貌并无多少熟悉。
车,飞快地在山间公路蜿蜒而上,虽说是九曲十八弯的山道,倒也是展砌平整的水泥路面,路况颇好。只是车辆残旧的很,哗啦乱响的却肆无忌弹地晃荡在这逶迤曲折的山道上,令人担心是否会散架。司机大佬倒也幽默的很,他说散了捡回来再拼起来又可生龙活虎了。哈哈。
山道两旁,山峦起伏、翠竹摇曳、树木繁茂,虽说不上险峻,倒也沟谷幽深、山坡陡峭,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远处山谷不时出现几处稀落的村庄,绿树森森,一幢幢小楼房掩映在绿树之中,村道逶迤,偶然几缕炊烟缭绕,好一派田园风光!
车很快就到了帽峰山脚下,司机把车停在售票处门前,蹭蹭三几步就跑往购了三张半价票(租车费包含门票,全票为10元/人)。车上除了我们两家六人(四大两小),还有两个中途上车的外地情侣,一共八人,司机竟然只购三张半价票,正当我们迷惑之时,车已开到景区的进口处。司机将手上的三张票在验票员前扬了扬,大声说了句:车厢里都是小孩,趁假期带他们上山玩玩。验票员站在司机门前,看了看车厢内的乘客,也不说什么就放行了。我们面面相觑,都忍俊不禁地哈哈大笑起来,司机大佬也太幽默了。
进进景区拐弯处,我们就下了车徒步上山。
据说,帽峰山海拨534。9米,为广州市最高峰,四周遍布着几十座二、三百米高的山峰,山间有两个几十公顷大的锣湾水库和沙田水库,以及众多的山涧小溪,构成山峦叠翠,树木葱茏,湖光潋滟,溪涧潺潺的自然生态景区,整个景区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环境清幽。
帽峰山景区实际上为分两处,一处是包括广州之巅的帽峰山古庙景区,一处是包括铜锣湾水库的帽峰山森林公园,它们得分别购票进进。我们首先游玩的是帽峰山古庙景区。
进进景区,向上伸延的是一条约两车道大小的盘山水泥公路。两旁是茂密的树林,与一般山野别无二致,很普通的。不过凉风习习,游人稀少,一种清静宁神的氛围,倒让终日困于喧嚣闹市的人有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我们沿着盘山公路除除而上,不远之处,指示牌标示旁边有条“千年古道”,于是乎我们舍大道转进古道而行。所谓古道实在只是一条清幽曲折的用水泥展砌的小道,看样子建成日子不会太久,根本感受不到丝毫的“古”韵,尽对名不符实。不知是否为了方便游人出行而将古老的山道用水泥砖石展砌了?假如如此即大煞风景了,过多的人工修饰,没却了真正的古道遗风或自然生态的原始情调,景区自然同时也失往了深度和韵味。不过“古”道两旁,很多不同种类的不着名的乔木、冠木、花草,郁郁葱葱,藤萝缠绕,在南国初秋的凉风吹拂下,摇曳婆娑;密林之中,传来阵阵啾啾鸟叫,令这“古”道显得清幽致远,也不失为休闲的佳景。
大概两刻,走完这“古”道拾级而上就到了帽峰标志性的景点——帽峰古庙了,这古庙或许是帽峰山唯一的古代遗迹了吧?我们为了先攀上顶峰,决定返回时再进庙内参观,于是只作稍许停留便踏上登顶之路。
返回盘山公路继续前行,或许已到半山了吧,天高气爽的感觉更令人心旷神怡。习习秋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树梢摇曳翻飞,虽说阳光依旧灼热,但秋天的脚步声似乎也有些沉重了。走过一段不太长的相对较平缓的盘山公路后,眼前出现了一处颇大的平坦之地,几档小食摊摆设着十来张餐台,售买一些小食、山药之类的东西。见到有东西吃,两个小子就嘈嚷着要吃东西了,于是朋友点了几碗豆腐花就围桌而座,也权且稍作休息。我忽然发现小摊的后面山上有一处“福荫亭”,名字有点古意,于是独自跑上山上寻觅其踪,不过大失所看,所谓的“福荫亭”只是新建的一个六角亭,再普通不过的亭子而已。折道返回摊档,匆匆尝了碗山水豆腐花,或许一路劳顿之故,倒也觉得口感颇佳。
稍作休息后,一行继续沿盘山公路进发。片刻抵达“天湖”,此处地势豁然开朗,是整个景区相对广阔的地带。天湖,仅闻其名就有种令人神往的意境,实在面积不大,名为“湖”实质有点名不符实,说其为水塘可能更加贴切。不过,在这树木森森的山野之中,近山巅之处,有这一处碧水湾点缀其中,倒令人有点兴奋。
天湖所处,青山环抱,如同镶嵌在苍茫之中的绿翡翠。虽说湖面不大,但湖水清清,碧绿盈盈,波光粼粼,环湖四周,树木苍翠,倒有点灵气。我们从湖的西面拾级而下,进进一条藤萝蔓绕的绿廊,绿廊两边摆设着一些供游人歇息的石凳,凉风阵阵,舒服宜人;湖的对岸是一条栽满紫荆树的曲径,绿意盎然,旁边挂着一排红艳艳的灯笼,仍似弥漫着中秋佳节的气氛。最令人遐想的是湖心之中一绿树繁茂的小岛,岛上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绿树丛中,更有几棵美丽异木棉绽放着紫红色的花儿,格外璀璨鲜艳,令人赏心悦目。清澈的湖水,山风拂起轻轻的涟漪,在阳光的照耀下,出现的波光熠熠生辉;曲径旁倒映着绿树青葱的身影,随波光轻轻地摇摆,如一群少女轻歌曼舞,让人沉醉。
在天湖的正面山坡上用石头砌着“帽峰山”三个大字,或许说明这里是帽峰山景区的标志了吧。走到此处,也快到帽峰山之巅了,一路走来,整个景区除绿树森森,山野青葱外,也没有特别的景致,这天湖虽说没有恢弘之势,却也不乏纤纤柔情,算得上是帽峰山上的一颗明珠了。也正是其旖旎的湖光山色吸引着不少的游人在四周歇息、休闲、流连忘返。
过了天湖,山道开始变得更加陡峭,汽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继续前行了,那些开车上山的游人欲登山顶也必须徒步而行。
习习的山风终于也抵御不了猛烈的阳光,游人很快都大汗淋漓了。我们一行也慢慢地拉开了间隔,我和子健一马当先奋力攀登。很快我们都挥汗如雨,子健短短的头发上泛着一颗一颗晶莹的汗珠,汗水顺着面颊往下流淌,被太阳晒得红彤彤的脸是一种兴奋的神情。偶然我们站在山道旁远眺远处的风光,天高云淡,远处的山峦连绵不断,层层叠叠,笼罩在朦胧的烟雾之中。“努力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爸继续吧!”子健催促着继续攀登。
经过一段约一小时的艰辛攀登之后,终于抵达广州之巅——帽峰单刀松顶了。为什么叫“单刀松”本有意考究来历,但不论在山顶之处,还是在网上查找,都不得所以。上到山顶,首先映进眼帘的是一块写着“帽峰单刀松顶534。9米”的牌子,毫无特色的标志,如不留意还以为是一块路标呢。标志牌的右边是一块突出的空旷的平地,平地外围长着乱糟糟的芒草,不远的地方则竖立着几处应为发射塔之类的铁架,锈迹斑斑;前面是一排卖些小饰物的摊展;左侧则被几家大排档占据着,餐台散落在树木和乱石之中。或许山顶只是一个狭窄之所,登顶的游人都汇集此处,所以人流倒也熙熙攘攘。遗憾的是广州之巅竟如此毫无特色,令人失看。可远看远处的地方,基本上也都被食肆所占据,经过一翻寻找总算找到一个可远看远方的位置。帽峰山顶与泰山之巅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但作为生长在广州的人来说,五百多米的高度,也或多或少感受到“会当凌尽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和登高远眺,纵目天舒的畅快了。
攀登到山顶已是中午时分,在峰顶稍作休息后,便折道返回。这趟汗水的付出总算达成了登上广州之巅的心愿,或许也无愧于太和人了吧。不过也难掩失看之情——既然是广州之巅了,不但没有一个像样的标志,反而让乱糟糟的食肆所占据,游人想在广州之巅遐思片刻也变得不可能了,这种治理实在令人失看。
下山时不再沿途返回,而是沿着山间的石阶小路而下。本以为这样下山较为轻松,实在不然,走着走着,慢慢地就会觉得小腿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软而无力。途中可观景点廖廖,不过,小径四周树木茂密,宁静清幽,偶然闻得山泉叮咚,溪水潺潺,小鸟啾叫,山风吹过,树叶沙沙,倒给人一种静谧安逸的感受。
很快就穿越天湖,走过一段不长的大路,再由“福荫亭”旁边的石阶小道直往古庙,片刻功夫就回到帽峰古庙了。此时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两个小子或许大肠告小肠了吧,嚷着要吃饭了,于是乎只好匆忙地在古庙转了一圈。
这个古庙名为帽峰古庙,位于帽峰山北面的一个山坳中,始建于公元960年的五代时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以前为古庵,后改为古庙,为禺北名刹,是远近著名的朝圣之地。古庙曾几度被毁,几度重修,最近一次修葺是在约六百年前。古庙为典型的粤式建筑,面积不大,大概也就三几十平方。庙宇颇显颓废,灰玄色砖砌,斑驳的墙瓦,说明其年代久远。
和朋友沿着石级来到庙宇前,正面青砖墙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象是周边各村捐赠香油钱的名单,门柱上刻着一副对联:“开一洞之天丕倡群生老幼梯石游化日;建三尊之地始基八境岁时倚树看慈云。”笔者才疏学浅,苦思冥想似懂非懂仍不得要领。
古庙远没有想象中的气势恢宏,倒有点残旧苍凉之感,似饱含着岁月的沧桑,承载着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庙门紧闭,门口由几个小贩割地而据,摆卖着鸡蛋、鹌鹑蛋、鹅蛋,香烛纸钱,还有状如石榴的大型柠檬、不着名的山药等等。一张挂在朱漆大门上的纸板上有字提示着我们要从旁边的一扇小门穿过一段窄巷进进庙里。窄巷一侧为一户农家所住,我们进进庙宇时正在张罗午餐。庙里狭窄昏暗,地板湿润,青苔处处;或许近日是国庆长假之故,香火倒也壮盛,香烟缭绕,几个虔诚的信徒正在上香跪拜。环顾四周,除了烧香信徒、解签的村民大师之外,最令人惊奇的是摆了满庙的佛像。不过,更确切而言,是摆满了类型、质地各异的塑像,看起来倒象年代颇为久远,表面都有一层厚厚的油渍和尘垢。这些塑像五花八门,有菩萨、观音、罗汉,有关帝、门神,甚至有招财猫,它们似杂乱无章地摆放在一起,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本想寻找一些先容古庙的资料,但考虑到外边两个小子正嘈嚷着下山,匆匆一瞥,未见有相关资料取阅,也就没有再询问便退出古庙了。但既然为年代久远的古庙,总该有其渊源吧?心始终有些不甘,所以回到家中,便上网搜寻一番,总算找到两个传说:
一则是:在那久远的年代,有位神仙云游山水,浪迹大地,来到云山珠水之北,只见山恋起伏,绿林莽莽,湖水潋滟,鸟语花香,不禁为之倾倒,摘下头戴竹帽,卧仰湖光山色,浮想联翩,呼呼进睡……一觉醒来,圆月退往,朝阳东升,竹帽已化成山峦,化成绿林,成了省城的城廓,护佑着神话般的五羊城……
二则是:相传南宋进士古成之,官场失意被眨,南游至帽峰山。只见雨雾茫茫,松涛阵阵,山坳幽幽,心想此地定会有仙气。他留了下来,修心养性,为黎民百姓采药治病,深得百姓爱戴。消息传到朝廷,官府嘉奖:赐官帽,复原职。古成之不忘帽峰百姓,告老还乡时,携官帽深居帽峰。帽峰人民为纪念他的恩德,建庙拜祭,称“成之庙”,后改称“帽峰古庙”。
史实是否如此,仍找不到蛛丝马迹,或有待日后有这种闲情逸致时再考究吧。在网上查找帽峰古庙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一则报道则颇让人唏嘘:报道的内容大致是说今年初,有一班四周的村民为了香油收进题目发生纠纷;又有说是几个周边地方的香客由于不满求神不灵,而将庙内佛像打烂泄愤,引至当地公安参与调查。
佛堂圣地,本为引人向善之所,却因所谓信徒的贪婪或向神所求未能如愿而惨遭破坏。“信徒”所为悖于佛义,实乃大逆不道也!假如古庙确为纪念古成之之地,遇上此等事情,若先人有知又会有何感想呢?细细想来,或许令人感慨当今物欲横流的悲哀,以至佛堂清静地也难逃恶运。当今社会人们要么信仰缺失,要么信仰变质。纵使是那些所谓善男信女,实在很多虔诚的外表下,所祈求的大多也是梦想有朝一日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罢了。这或许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吧?
从古庙出来,时间已近下午两点了。本想在古庙旁边拐弯处的一家饭店医医肚子,无奈两小子嫌饭店有些残旧而放弃了。“不如先吃点带来的月饼,游完九龙涧再下山吃饭吧!”大家都附和了,于是从古庙旁边拐进往九龙涧的路。走到进口却发现被木栏棚封住了往路,也不知何故,只好租了辆面包车下山前往帽峰山森林公园。后来从司机口中才知道九龙涧被香港大亨李嘉诚买往了,正在整修。也不知是否属实。这世界有钱确实有点不同,给人添多一丝感叹。
原计划到了帽峰山森林公园后再解决午饭的,但路上司机先容说公园四周有一间“太和烧鸡”做得很好的饭店,于是就先食饭再进公园了。从古庙到森林公园路途不远,片刻就到了。车从公园的进口拐进了一条弯弯的山道再从另一侧出口驶出,很快就将我们送到了饭店。饭店所处之地挺偏僻的,不过,虽说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人气倒也依然很旺,据说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饭店周边绿树青葱,旁边是几幢经营客栈的楼房,环境倒也优美,几只灰麻色的鸡在长着冠木的草地上悠然自得地觅食,一派农家气味。一路劳顿之后,这里也不失为歇息的好地方。
“太和烧鸡”是太和颇负盛名的佳肴,或不能说著名遐迩,但在广州周边地区也可说是无人不晓了,其正宗之源也就是帽峰山周边的地方。虽说笔者是太和人士,但此烧鸡是近年兴起之事,平日少有返回乡下,所以并未真正品尝过,本日得偿所愿,也算一乐事也。烧鸡味道确实不错,不过,或许笔者对口感要求颇高吧,并没有要返寻味的欲看。饭间忽然想起,早在十多年前,太和也曾出现过颇有名气的“太和烧肉”,但近几年日渐色微,名气已销声匿迹了,再没有听人说起。个中原因不得而知,笔者猜测,可能与假冒伪劣有关。希看现在风行的“太和烧鸡”不会重蹈覆辙吧。
饭后,一行沿着原先下来的那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慢慢地向公园走往。沿途长满茂密的翠竹,连绵不断,竹叶在和风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响声,一路罕有行人和驶过的车辆,显得格外清静。
一会儿后转出大马路,或因道路新扩不久,道路两旁只有些低矮的树木,炽热的阳光晒在身上,热辣辣的。不过好在路程不远,很快就到了森林公园的中心地带了。
据说帽峰山森林公园开发的时间不长,很多景点仍在完善之中,所以并没有多少可观的地方,倒是山上古木参天,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和风轻佛下,层层叠叠的翠绿的树叶,在和煦的阳光下泛着绿光摇曳着,很是吸引游人的眼球。路边是一条潺潺而过的小溪流向铜锣湾水库,沙沙的水声如旷野中的铃响,散发几分诗意,让人沉醉。
走了一天,大家都人困马乏了。在草地上休息了一会,询问了一下这里开店展确当地人,证实没有值得探奇的景点后,就决定沿铜锣湾水库的南岸(方向没有搞错吧)出景区了。
出景区的路沿着水库岸边逶迤曲折,水泥展成的路面相当整洁,粗略估计大概有一、两公里。在路的两边,临水一旁长满翠竹和一些高大的树木,另一边即是陡峭的山坡,植被茂盛,整条路几乎遮天蔽日,阴凉清静。或许已近黄昏,过往游人极少,只是偶然有车辆驶过。
铜锣湾水库,水域面积415亩,有一个半岛,库岸线条优美,水质清澈。远看平静如镜的水面,偶然有鱼儿翻跃,出现轮轮波纹,渐渐散开,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水库四周环山,森林茂密,山、水、林相映成趣,具有森林山水风光的韵味,也兼备山水园林的意境。
我们漫步林荫道上,一会驻足观赏,一会伴着两个小子嬉戏。一路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走到出口处,时间已近下午五点。在水库出口转了一圈,走到水库堤坝的尽头,租了一辆小面包就踏上回程了。
车又在山间公路上飞奔。这次租用的面包车比早上上山时的好多了,不用担心其会散架,得以细细地观赏窗外的田园风光。公路两旁布满着各种食肆,或许昨天是中秋节的缘故,门前或走廊都挂着红艳艳的灯笼,煞是夺目;同时几乎每间也都打出正宗太和烧鸡的招牌,太和烧鸡的名气可窥一斑;相隔不远,就有一些不太大的村落,村庄中的建筑多为三几层高的小楼房,绿树丛中顺着山势,错落有致;每到村庄之处,路边都有一排摆满小食、水果和山货的简易店展,田里山间,鸡鸭三五成群,悠然自得地或戏水或觅食,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这些生活或许比喧嚣都市要写意吧?脑海里忽然闪出这种动机。
思绪模糊间游荡于这几十年的时空之中。当年为了跳出“农门”,挑灯苦学,得偿所愿,但在几十年风风雨雨里,那种厌倦,那种压抑深深地困扰着当初那颗勃勃的雄心。现在倒想着,假如能生活在山野田园之间,或者更加写意、更加心恬神闲。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2009年10月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今年的国庆长假,恰逢中秋佳节,原先本有出外旅游之意,但每年黄金周长假,各景区总是人头涌涌;各媒体也报道旅游景区只见川流不息的人流,难赏自然风光,所以也就打消了外出旅游的动机。不过,长长的七、八天假期,呆在家里也百无聊赖。在无聊之中忽然想起这慕名已久的帽峰山,据闻因地处较偏而游人不会太多,于是乎约了朋友,选择了中秋后的这天前往游玩。
帽峰山,位于我的出生地——白云区太和镇境内,距广州市区也就三、二十公里的路程。
是日,会合了朋友一家就在天平架乘从化车出发(可乘的公交车线路也很多,如246、501、504、563、808、833等)。到了太和镇,有专线班车前往帽峰山,但听闻间隔时间要半小时,我们也就没有耐性等了,于是租了辆私人专营此生意的小面包车就向山里进发。司机大佬是个挺健谈确当地人,也算是自己的一个同乡。在自己的概念中,本以为帽峰离太和镇只有三几公里,殊不知,司机大佬称有足足十五公里之远。
生活圈子离开太和已有三十年之久了,而且小时候,自己是生活在太和广从路以西平坦开阔的地方,对广从路以东以山丘为主之地并无太多的了解,虽说儿时也曾有偶然进山打柴草的经历,但或许儿时的心境有别于饱历沧桑的本日,又或许年岁久远,对自己家乡这里的山水地貌并无多少熟悉。
车,飞快地在山间公路蜿蜒而上,虽说是九曲十八弯的山道,倒也是展砌平整的水泥路面,路况颇好。只是车辆残旧的很,哗啦乱响的却肆无忌弹地晃荡在这逶迤曲折的山道上,令人担心是否会散架。司机大佬倒也幽默的很,他说散了捡回来再拼起来又可生龙活虎了。哈哈。
山道两旁,山峦起伏、翠竹摇曳、树木繁茂,虽说不上险峻,倒也沟谷幽深、山坡陡峭,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远处山谷不时出现几处稀落的村庄,绿树森森,一幢幢小楼房掩映在绿树之中,村道逶迤,偶然几缕炊烟缭绕,好一派田园风光!
车很快就到了帽峰山脚下,司机把车停在售票处门前,蹭蹭三几步就跑往购了三张半价票(租车费包含门票,全票为10元/人)。车上除了我们两家六人(四大两小),还有两个中途上车的外地情侣,一共八人,司机竟然只购三张半价票,正当我们迷惑之时,车已开到景区的进口处。司机将手上的三张票在验票员前扬了扬,大声说了句:车厢里都是小孩,趁假期带他们上山玩玩。验票员站在司机门前,看了看车厢内的乘客,也不说什么就放行了。我们面面相觑,都忍俊不禁地哈哈大笑起来,司机大佬也太幽默了。
进进景区拐弯处,我们就下了车徒步上山。
据说,帽峰山海拨534。9米,为广州市最高峰,四周遍布着几十座二、三百米高的山峰,山间有两个几十公顷大的锣湾水库和沙田水库,以及众多的山涧小溪,构成山峦叠翠,树木葱茏,湖光潋滟,溪涧潺潺的自然生态景区,整个景区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环境清幽。
帽峰山景区实际上为分两处,一处是包括广州之巅的帽峰山古庙景区,一处是包括铜锣湾水库的帽峰山森林公园,它们得分别购票进进。我们首先游玩的是帽峰山古庙景区。
进进景区,向上伸延的是一条约两车道大小的盘山水泥公路。两旁是茂密的树林,与一般山野别无二致,很普通的。不过凉风习习,游人稀少,一种清静宁神的氛围,倒让终日困于喧嚣闹市的人有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我们沿着盘山公路除除而上,不远之处,指示牌标示旁边有条“千年古道”,于是乎我们舍大道转进古道而行。所谓古道实在只是一条清幽曲折的用水泥展砌的小道,看样子建成日子不会太久,根本感受不到丝毫的“古”韵,尽对名不符实。不知是否为了方便游人出行而将古老的山道用水泥砖石展砌了?假如如此即大煞风景了,过多的人工修饰,没却了真正的古道遗风或自然生态的原始情调,景区自然同时也失往了深度和韵味。不过“古”道两旁,很多不同种类的不着名的乔木、冠木、花草,郁郁葱葱,藤萝缠绕,在南国初秋的凉风吹拂下,摇曳婆娑;密林之中,传来阵阵啾啾鸟叫,令这“古”道显得清幽致远,也不失为休闲的佳景。
大概两刻,走完这“古”道拾级而上就到了帽峰标志性的景点——帽峰古庙了,这古庙或许是帽峰山唯一的古代遗迹了吧?我们为了先攀上顶峰,决定返回时再进庙内参观,于是只作稍许停留便踏上登顶之路。
返回盘山公路继续前行,或许已到半山了吧,天高气爽的感觉更令人心旷神怡。习习秋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树梢摇曳翻飞,虽说阳光依旧灼热,但秋天的脚步声似乎也有些沉重了。走过一段不太长的相对较平缓的盘山公路后,眼前出现了一处颇大的平坦之地,几档小食摊摆设着十来张餐台,售买一些小食、山药之类的东西。见到有东西吃,两个小子就嘈嚷着要吃东西了,于是朋友点了几碗豆腐花就围桌而座,也权且稍作休息。我忽然发现小摊的后面山上有一处“福荫亭”,名字有点古意,于是独自跑上山上寻觅其踪,不过大失所看,所谓的“福荫亭”只是新建的一个六角亭,再普通不过的亭子而已。折道返回摊档,匆匆尝了碗山水豆腐花,或许一路劳顿之故,倒也觉得口感颇佳。
稍作休息后,一行继续沿盘山公路进发。片刻抵达“天湖”,此处地势豁然开朗,是整个景区相对广阔的地带。天湖,仅闻其名就有种令人神往的意境,实在面积不大,名为“湖”实质有点名不符实,说其为水塘可能更加贴切。不过,在这树木森森的山野之中,近山巅之处,有这一处碧水湾点缀其中,倒令人有点兴奋。
天湖所处,青山环抱,如同镶嵌在苍茫之中的绿翡翠。虽说湖面不大,但湖水清清,碧绿盈盈,波光粼粼,环湖四周,树木苍翠,倒有点灵气。我们从湖的西面拾级而下,进进一条藤萝蔓绕的绿廊,绿廊两边摆设着一些供游人歇息的石凳,凉风阵阵,舒服宜人;湖的对岸是一条栽满紫荆树的曲径,绿意盎然,旁边挂着一排红艳艳的灯笼,仍似弥漫着中秋佳节的气氛。最令人遐想的是湖心之中一绿树繁茂的小岛,岛上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绿树丛中,更有几棵美丽异木棉绽放着紫红色的花儿,格外璀璨鲜艳,令人赏心悦目。清澈的湖水,山风拂起轻轻的涟漪,在阳光的照耀下,出现的波光熠熠生辉;曲径旁倒映着绿树青葱的身影,随波光轻轻地摇摆,如一群少女轻歌曼舞,让人沉醉。
在天湖的正面山坡上用石头砌着“帽峰山”三个大字,或许说明这里是帽峰山景区的标志了吧。走到此处,也快到帽峰山之巅了,一路走来,整个景区除绿树森森,山野青葱外,也没有特别的景致,这天湖虽说没有恢弘之势,却也不乏纤纤柔情,算得上是帽峰山上的一颗明珠了。也正是其旖旎的湖光山色吸引着不少的游人在四周歇息、休闲、流连忘返。
过了天湖,山道开始变得更加陡峭,汽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继续前行了,那些开车上山的游人欲登山顶也必须徒步而行。
习习的山风终于也抵御不了猛烈的阳光,游人很快都大汗淋漓了。我们一行也慢慢地拉开了间隔,我和子健一马当先奋力攀登。很快我们都挥汗如雨,子健短短的头发上泛着一颗一颗晶莹的汗珠,汗水顺着面颊往下流淌,被太阳晒得红彤彤的脸是一种兴奋的神情。偶然我们站在山道旁远眺远处的风光,天高云淡,远处的山峦连绵不断,层层叠叠,笼罩在朦胧的烟雾之中。“努力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爸继续吧!”子健催促着继续攀登。
经过一段约一小时的艰辛攀登之后,终于抵达广州之巅——帽峰单刀松顶了。为什么叫“单刀松”本有意考究来历,但不论在山顶之处,还是在网上查找,都不得所以。上到山顶,首先映进眼帘的是一块写着“帽峰单刀松顶534。9米”的牌子,毫无特色的标志,如不留意还以为是一块路标呢。标志牌的右边是一块突出的空旷的平地,平地外围长着乱糟糟的芒草,不远的地方则竖立着几处应为发射塔之类的铁架,锈迹斑斑;前面是一排卖些小饰物的摊展;左侧则被几家大排档占据着,餐台散落在树木和乱石之中。或许山顶只是一个狭窄之所,登顶的游人都汇集此处,所以人流倒也熙熙攘攘。遗憾的是广州之巅竟如此毫无特色,令人失看。可远看远处的地方,基本上也都被食肆所占据,经过一翻寻找总算找到一个可远看远方的位置。帽峰山顶与泰山之巅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但作为生长在广州的人来说,五百多米的高度,也或多或少感受到“会当凌尽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和登高远眺,纵目天舒的畅快了。
攀登到山顶已是中午时分,在峰顶稍作休息后,便折道返回。这趟汗水的付出总算达成了登上广州之巅的心愿,或许也无愧于太和人了吧。不过也难掩失看之情——既然是广州之巅了,不但没有一个像样的标志,反而让乱糟糟的食肆所占据,游人想在广州之巅遐思片刻也变得不可能了,这种治理实在令人失看。
下山时不再沿途返回,而是沿着山间的石阶小路而下。本以为这样下山较为轻松,实在不然,走着走着,慢慢地就会觉得小腿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软而无力。途中可观景点廖廖,不过,小径四周树木茂密,宁静清幽,偶然闻得山泉叮咚,溪水潺潺,小鸟啾叫,山风吹过,树叶沙沙,倒给人一种静谧安逸的感受。
很快就穿越天湖,走过一段不长的大路,再由“福荫亭”旁边的石阶小道直往古庙,片刻功夫就回到帽峰古庙了。此时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两个小子或许大肠告小肠了吧,嚷着要吃饭了,于是乎只好匆忙地在古庙转了一圈。
这个古庙名为帽峰古庙,位于帽峰山北面的一个山坳中,始建于公元960年的五代时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以前为古庵,后改为古庙,为禺北名刹,是远近著名的朝圣之地。古庙曾几度被毁,几度重修,最近一次修葺是在约六百年前。古庙为典型的粤式建筑,面积不大,大概也就三几十平方。庙宇颇显颓废,灰玄色砖砌,斑驳的墙瓦,说明其年代久远。
和朋友沿着石级来到庙宇前,正面青砖墙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象是周边各村捐赠香油钱的名单,门柱上刻着一副对联:“开一洞之天丕倡群生老幼梯石游化日;建三尊之地始基八境岁时倚树看慈云。”笔者才疏学浅,苦思冥想似懂非懂仍不得要领。
古庙远没有想象中的气势恢宏,倒有点残旧苍凉之感,似饱含着岁月的沧桑,承载着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庙门紧闭,门口由几个小贩割地而据,摆卖着鸡蛋、鹌鹑蛋、鹅蛋,香烛纸钱,还有状如石榴的大型柠檬、不着名的山药等等。一张挂在朱漆大门上的纸板上有字提示着我们要从旁边的一扇小门穿过一段窄巷进进庙里。窄巷一侧为一户农家所住,我们进进庙宇时正在张罗午餐。庙里狭窄昏暗,地板湿润,青苔处处;或许近日是国庆长假之故,香火倒也壮盛,香烟缭绕,几个虔诚的信徒正在上香跪拜。环顾四周,除了烧香信徒、解签的村民大师之外,最令人惊奇的是摆了满庙的佛像。不过,更确切而言,是摆满了类型、质地各异的塑像,看起来倒象年代颇为久远,表面都有一层厚厚的油渍和尘垢。这些塑像五花八门,有菩萨、观音、罗汉,有关帝、门神,甚至有招财猫,它们似杂乱无章地摆放在一起,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本想寻找一些先容古庙的资料,但考虑到外边两个小子正嘈嚷着下山,匆匆一瞥,未见有相关资料取阅,也就没有再询问便退出古庙了。但既然为年代久远的古庙,总该有其渊源吧?心始终有些不甘,所以回到家中,便上网搜寻一番,总算找到两个传说:
一则是:在那久远的年代,有位神仙云游山水,浪迹大地,来到云山珠水之北,只见山恋起伏,绿林莽莽,湖水潋滟,鸟语花香,不禁为之倾倒,摘下头戴竹帽,卧仰湖光山色,浮想联翩,呼呼进睡……一觉醒来,圆月退往,朝阳东升,竹帽已化成山峦,化成绿林,成了省城的城廓,护佑着神话般的五羊城……
二则是:相传南宋进士古成之,官场失意被眨,南游至帽峰山。只见雨雾茫茫,松涛阵阵,山坳幽幽,心想此地定会有仙气。他留了下来,修心养性,为黎民百姓采药治病,深得百姓爱戴。消息传到朝廷,官府嘉奖:赐官帽,复原职。古成之不忘帽峰百姓,告老还乡时,携官帽深居帽峰。帽峰人民为纪念他的恩德,建庙拜祭,称“成之庙”,后改称“帽峰古庙”。
史实是否如此,仍找不到蛛丝马迹,或有待日后有这种闲情逸致时再考究吧。在网上查找帽峰古庙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一则报道则颇让人唏嘘:报道的内容大致是说今年初,有一班四周的村民为了香油收进题目发生纠纷;又有说是几个周边地方的香客由于不满求神不灵,而将庙内佛像打烂泄愤,引至当地公安参与调查。
佛堂圣地,本为引人向善之所,却因所谓信徒的贪婪或向神所求未能如愿而惨遭破坏。“信徒”所为悖于佛义,实乃大逆不道也!假如古庙确为纪念古成之之地,遇上此等事情,若先人有知又会有何感想呢?细细想来,或许令人感慨当今物欲横流的悲哀,以至佛堂清静地也难逃恶运。当今社会人们要么信仰缺失,要么信仰变质。纵使是那些所谓善男信女,实在很多虔诚的外表下,所祈求的大多也是梦想有朝一日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罢了。这或许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吧?
从古庙出来,时间已近下午两点了。本想在古庙旁边拐弯处的一家饭店医医肚子,无奈两小子嫌饭店有些残旧而放弃了。“不如先吃点带来的月饼,游完九龙涧再下山吃饭吧!”大家都附和了,于是从古庙旁边拐进往九龙涧的路。走到进口却发现被木栏棚封住了往路,也不知何故,只好租了辆面包车下山前往帽峰山森林公园。后来从司机口中才知道九龙涧被香港大亨李嘉诚买往了,正在整修。也不知是否属实。这世界有钱确实有点不同,给人添多一丝感叹。
原计划到了帽峰山森林公园后再解决午饭的,但路上司机先容说公园四周有一间“太和烧鸡”做得很好的饭店,于是就先食饭再进公园了。从古庙到森林公园路途不远,片刻就到了。车从公园的进口拐进了一条弯弯的山道再从另一侧出口驶出,很快就将我们送到了饭店。饭店所处之地挺偏僻的,不过,虽说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人气倒也依然很旺,据说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饭店周边绿树青葱,旁边是几幢经营客栈的楼房,环境倒也优美,几只灰麻色的鸡在长着冠木的草地上悠然自得地觅食,一派农家气味。一路劳顿之后,这里也不失为歇息的好地方。
“太和烧鸡”是太和颇负盛名的佳肴,或不能说著名遐迩,但在广州周边地区也可说是无人不晓了,其正宗之源也就是帽峰山周边的地方。虽说笔者是太和人士,但此烧鸡是近年兴起之事,平日少有返回乡下,所以并未真正品尝过,本日得偿所愿,也算一乐事也。烧鸡味道确实不错,不过,或许笔者对口感要求颇高吧,并没有要返寻味的欲看。饭间忽然想起,早在十多年前,太和也曾出现过颇有名气的“太和烧肉”,但近几年日渐色微,名气已销声匿迹了,再没有听人说起。个中原因不得而知,笔者猜测,可能与假冒伪劣有关。希看现在风行的“太和烧鸡”不会重蹈覆辙吧。
饭后,一行沿着原先下来的那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慢慢地向公园走往。沿途长满茂密的翠竹,连绵不断,竹叶在和风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响声,一路罕有行人和驶过的车辆,显得格外清静。
一会儿后转出大马路,或因道路新扩不久,道路两旁只有些低矮的树木,炽热的阳光晒在身上,热辣辣的。不过好在路程不远,很快就到了森林公园的中心地带了。
据说帽峰山森林公园开发的时间不长,很多景点仍在完善之中,所以并没有多少可观的地方,倒是山上古木参天,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和风轻佛下,层层叠叠的翠绿的树叶,在和煦的阳光下泛着绿光摇曳着,很是吸引游人的眼球。路边是一条潺潺而过的小溪流向铜锣湾水库,沙沙的水声如旷野中的铃响,散发几分诗意,让人沉醉。
走了一天,大家都人困马乏了。在草地上休息了一会,询问了一下这里开店展确当地人,证实没有值得探奇的景点后,就决定沿铜锣湾水库的南岸(方向没有搞错吧)出景区了。
出景区的路沿着水库岸边逶迤曲折,水泥展成的路面相当整洁,粗略估计大概有一、两公里。在路的两边,临水一旁长满翠竹和一些高大的树木,另一边即是陡峭的山坡,植被茂盛,整条路几乎遮天蔽日,阴凉清静。或许已近黄昏,过往游人极少,只是偶然有车辆驶过。
铜锣湾水库,水域面积415亩,有一个半岛,库岸线条优美,水质清澈。远看平静如镜的水面,偶然有鱼儿翻跃,出现轮轮波纹,渐渐散开,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水库四周环山,森林茂密,山、水、林相映成趣,具有森林山水风光的韵味,也兼备山水园林的意境。
我们漫步林荫道上,一会驻足观赏,一会伴着两个小子嬉戏。一路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走到出口处,时间已近下午五点。在水库出口转了一圈,走到水库堤坝的尽头,租了一辆小面包就踏上回程了。
车又在山间公路上飞奔。这次租用的面包车比早上上山时的好多了,不用担心其会散架,得以细细地观赏窗外的田园风光。公路两旁布满着各种食肆,或许昨天是中秋节的缘故,门前或走廊都挂着红艳艳的灯笼,煞是夺目;同时几乎每间也都打出正宗太和烧鸡的招牌,太和烧鸡的名气可窥一斑;相隔不远,就有一些不太大的村落,村庄中的建筑多为三几层高的小楼房,绿树丛中顺着山势,错落有致;每到村庄之处,路边都有一排摆满小食、水果和山货的简易店展,田里山间,鸡鸭三五成群,悠然自得地或戏水或觅食,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这些生活或许比喧嚣都市要写意吧?脑海里忽然闪出这种动机。
思绪模糊间游荡于这几十年的时空之中。当年为了跳出“农门”,挑灯苦学,得偿所愿,但在几十年风风雨雨里,那种厌倦,那种压抑深深地困扰着当初那颗勃勃的雄心。现在倒想着,假如能生活在山野田园之间,或者更加写意、更加心恬神闲。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2009年10月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