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窝窝头”
好多年我都没再见过、吃过“窝窝头”了。
那天我逛街时,偶然见有人卖高粮面“窝窝”的,很是稀罕。心里也怪想的,于是就买了两个试试鲜儿。吃得我满嘴既香又甜的,可那种可口的味道尽非我儿时记忆里的“窝窝头”。
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我还很小,大概才有几岁,也只是刚刚记事的年龄。我随着妈妈从城里来到偏僻的乡下太姥家串亲戚。当年已有80多岁高龄的太姥还健在,饱经沧桑的太姥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牙也掉完了,但精神头儿却很好,身体没什么毛病。太姥一见到我,就像见到了什么“宝贝”似的,把我揽在怀里,问长问短、嘘冷问热的,生怕委屈了我。
那天,家里的亲戚们来了很多,舅老爷、舅舅、大姨小姨的都围过来说话,门口也围了很多邻居家的孩子,他们好奇的看着我这个“远方”城里来的客人,很愿意接近我。有的小伙伴儿们还专门给我送来了枣、花生,弹弓等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逗我开心。
直到天气很黑了,晚饭才开始做。记得那时,农村家里做饭烧火都用地锅。做饭时,要一边往炉膛内添秸杆、树枝等柴禾,一边还要“呼哧、呼哧”手拉风箱儿烧火的那一种。每做一次饭都会弄得厨房满屋子里烟气腾腾的,呛的人直流眼泪,咳嗽不止。
我小的时候,太姥家还比较贫穷,吃不起白面馍,天天吃的净是“窝窝头”。“窝窝头”是将高梁掺杂些麸皮、豆类等杂粮用石磨磨成面粉,拌水和面做成窝窝头的外形,放在蒸笼里蒸。一般数十分钟后就可以出锅了。新出锅的“窝窝头”,带着淡淡的清香、新鲜味道,不沾油、不沾糖的,吃起来倒也很是香甜。吃惯了白蒸馍没见过“窝窝头”的我,很是喜欢,还直夸“好吃、好吃”的。还有那时的红瓤红薯等,我都很喜欢吃。
刚开始吃“窝窝头”的时候,每顿饭还比平常多吃了一些。可是,没新鲜两天就对“窝窝头”没了爱好。这“窝窝头”吃多了肚子里不好受,解大手也困难了。这农村的“窝窝头”还是没俺家里的白蒸馍好吃呀!
过往的农户人家日子过的都很紧巴,也没什么钱儿。太姥家离县城又远,又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上趟县城一般靠步行,出行很不轻易。进一趟城还要备一些干粮,以便路上充饥。吃的也就是些窝窝头、煮红薯、熟玉黍黍之类的。稍富裕的人家会把高粮面和白面加工成花卷馍,进城时带着路上吃。那时,村民家里想买一些针线儿,糖果、小镜子之类的东西,没钱,就拿家里的鸡蛋、高梁面往兑换。村里,时常会有一些担挑的送货郎上门来卖货。送货郎一边手里摇着拨浪鼓,一边嘴里吆喝着,吸引村民选购。一般,一个鸡蛋能换几个糖果或一小纸包针什么的。也有的拿糙麦来换粗盐、酱油等,以补充家用。很多好奇的小孩子们拿拿这个、摸摸那个,也有哭呀、闹呀的让家里大人给自己买喜欢的小玩艺儿……
数年后,我再次来到太姥家的时候,发现这里做饭烧火已是“烟”煤代替了柴禾。吃饭有玉米面馍、白面馍等,唯独未见“窝窝头”。一次席间吃饭时,我忽然打趣的提出还想吃“窝窝头”时,家里的人们赶忙到村里左邻右舍打听,好半天才讨来了两个“窝窝头”。再吃,却没有了过往的香甜,倒有一种苦苦的、涩涩的味道。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那天我逛街时,偶然见有人卖高粮面“窝窝”的,很是稀罕。心里也怪想的,于是就买了两个试试鲜儿。吃得我满嘴既香又甜的,可那种可口的味道尽非我儿时记忆里的“窝窝头”。
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我还很小,大概才有几岁,也只是刚刚记事的年龄。我随着妈妈从城里来到偏僻的乡下太姥家串亲戚。当年已有80多岁高龄的太姥还健在,饱经沧桑的太姥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牙也掉完了,但精神头儿却很好,身体没什么毛病。太姥一见到我,就像见到了什么“宝贝”似的,把我揽在怀里,问长问短、嘘冷问热的,生怕委屈了我。
那天,家里的亲戚们来了很多,舅老爷、舅舅、大姨小姨的都围过来说话,门口也围了很多邻居家的孩子,他们好奇的看着我这个“远方”城里来的客人,很愿意接近我。有的小伙伴儿们还专门给我送来了枣、花生,弹弓等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逗我开心。
直到天气很黑了,晚饭才开始做。记得那时,农村家里做饭烧火都用地锅。做饭时,要一边往炉膛内添秸杆、树枝等柴禾,一边还要“呼哧、呼哧”手拉风箱儿烧火的那一种。每做一次饭都会弄得厨房满屋子里烟气腾腾的,呛的人直流眼泪,咳嗽不止。
我小的时候,太姥家还比较贫穷,吃不起白面馍,天天吃的净是“窝窝头”。“窝窝头”是将高梁掺杂些麸皮、豆类等杂粮用石磨磨成面粉,拌水和面做成窝窝头的外形,放在蒸笼里蒸。一般数十分钟后就可以出锅了。新出锅的“窝窝头”,带着淡淡的清香、新鲜味道,不沾油、不沾糖的,吃起来倒也很是香甜。吃惯了白蒸馍没见过“窝窝头”的我,很是喜欢,还直夸“好吃、好吃”的。还有那时的红瓤红薯等,我都很喜欢吃。
刚开始吃“窝窝头”的时候,每顿饭还比平常多吃了一些。可是,没新鲜两天就对“窝窝头”没了爱好。这“窝窝头”吃多了肚子里不好受,解大手也困难了。这农村的“窝窝头”还是没俺家里的白蒸馍好吃呀!
过往的农户人家日子过的都很紧巴,也没什么钱儿。太姥家离县城又远,又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上趟县城一般靠步行,出行很不轻易。进一趟城还要备一些干粮,以便路上充饥。吃的也就是些窝窝头、煮红薯、熟玉黍黍之类的。稍富裕的人家会把高粮面和白面加工成花卷馍,进城时带着路上吃。那时,村民家里想买一些针线儿,糖果、小镜子之类的东西,没钱,就拿家里的鸡蛋、高梁面往兑换。村里,时常会有一些担挑的送货郎上门来卖货。送货郎一边手里摇着拨浪鼓,一边嘴里吆喝着,吸引村民选购。一般,一个鸡蛋能换几个糖果或一小纸包针什么的。也有的拿糙麦来换粗盐、酱油等,以补充家用。很多好奇的小孩子们拿拿这个、摸摸那个,也有哭呀、闹呀的让家里大人给自己买喜欢的小玩艺儿……
数年后,我再次来到太姥家的时候,发现这里做饭烧火已是“烟”煤代替了柴禾。吃饭有玉米面馍、白面馍等,唯独未见“窝窝头”。一次席间吃饭时,我忽然打趣的提出还想吃“窝窝头”时,家里的人们赶忙到村里左邻右舍打听,好半天才讨来了两个“窝窝头”。再吃,却没有了过往的香甜,倒有一种苦苦的、涩涩的味道。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上一篇:素心如简,菊香飘溢 下一篇:心中有座坟,葬着未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