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把总 小记
前不久的一天,天气晴朗,有朋友从外地一早来到洪江。我陪他到古商城里转了转,待走到育婴巷“汛把总署”遗址处,恰好有一个旅游团隊走了过来,于是我们便随着走了进往,想看看这个目前全国唯逐一个保存完好的清朝的军事机构是一个什么样子。
洪江汛把总署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是我国清代绿营军基层武装组织,是清军的正规部队,其主要职责是镇戍地方,亦担任维护当地治安,地方政府差役的职责。清朝军队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为“八旗军”,以满、蒙两族为主,主要为保卫天子和京师,并分驻全***几要塞;二为“绿营军”,以汉人为主,主要镇戌地方,因以绿旗为志,故称“绿营军”。绿营编制原则为“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兵镇戌”,在洪江这一弹丸之地,设立汛把总署,足见此地的重要性了。汛防兵实行募兵制,一般招募世家兵籍的子弟,进伍后即终身服役。因此,洪江汛防员大多数为洪江、靖州、会同、黔阳人。汛防兵以冷兵器为主,亦使用火枪等武器。
清雍正年间,清政权为巩固其统治,将全国划分为十一个战略军事区,区的军事主座为总督,省军事主座为提督或巡抚,省下为镇,镇的主座为总兵,镇下分协,协的主座为副将,协下设营,营的主座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营下设汛,汛的主座为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汛下设塘,塘的主座为塘长。洪江汛把总署属靖州协管辖,驻把总1名,汛防兵51名,在穿岩、横岩、竹瓦溪三处设水塘,每塘驻兵5人。自嘉庆年间起,在洪江汛担任把总一职的有段芝兰、肖本殷、阎中驹、佘江龙、郭风兆、杨胜登、刘清太、吴支升、王才嘉、徐顺清、谢联甲、杨绾锋、陈兆禧、庄使之、陈德昭等人。***时,汛把总署废除,被洪江商人徐永昌买下,简单装缮后,作商居使用。
洪江汛把总署位于育婴巷,是一栋青瓦灰墙、高大厚重、斑驳陆离的窨子屋。窨屋子坐南朝北,单进三开间,属木质穿斗式二层建筑,回廊式布局,单檐重屋,斗拱造型。整栋建筑用料讲究,窗格雕花精美,木刻工艺精湛。另外,天井居中,用以透风采光,四周栏杆壁面上,还刻有“对天勿欺,居仁由义,待人以恕,罔谈彼短”等训言警句,两侧屋柱上有一对联“片言九鼎威信源于清政,一公百眼声看始于廉明”,为把总的为官之道和做人原则;东边为配房和侧天井,东南角建有晒楼。一楼北边中心开大门,大门上端设有挂檐,施小青瓦,置金抓柱,地面展青石板。汛把总署建筑风格别致,兼有徽派居民特点,又有沅湘本土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加以保护修缮,对研究我国的绿营兵的历史与编制,包括了解古代官员生活状态均具有实物佐证的重要作用。该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汛把总署由于“天井”建在房屋的正中心,透风和采光俱佳,方便日常办公,亦可让屋内之人随时感受外界的阴、晴、圆、缺,风、雨、雷、电,大有“天人合一”的意趣及变化。总署首任把总段芝兰来此深有感悟,他以为为官之人观此阴、晴、圆、缺,风、雨、雷、电之变化,不仅应感悟“物我合一”之境,更当秉承天意,护守一方之安宁,方不负皇恩。于是它在天井的四周留下了四句“官鉴”:“对天勿欺,罔谈彼短,待人以恕,毋矜己奇,不局不卑,居仁由义”。“对天勿欺”,亦即所谓“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灵”,为官一任当秉承天意,秉公办事;“罔谈彼短”,即不可随意谈论同寅的是非,以免“祸从口出”;“待人以恕,毋矜己奇”,即做官之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切不可居官自傲;“不局不卑,居仁由义”,意为为官做人要心存仁义、不偏不移,不卑不亢。总而言之,为官做人要心怀仁义之道,力行中庸之术。大道无形,圆融于技,此六句为官之要决,不仅是做官的道理,也巧妙的蕴涵着做官的技巧。它告戒我们对天子要忠心耿耿,对同仁要罔谈彼短,对下属要待人以恕,如此方能在这官场上如鱼得水,仕途坦荡。这几句话,深刻而又扱富真谛,道出了我国社会地隧道道的“官鉴”,放在今天也是硬道理的!听完这流传数百年的“为官六要”,我们不胜感概,唏嘘很多。
这时,景点内有6名身着清朝官兵服装的演员表演了一出当年误抓钦差的“铁面判官”的轻喜故事剧,说得是当年洪江有位钦差微服私访,在夜幕降临之时乘船途经洪江,误闯了竹瓦溪和横岩两道水卡,当他发现自己误闯水关之时,船已驶进了洪江城内。于是,越日便假扮成商人往汛把总署向治理水运的把总说明情况,但当年的“铁面判官”丝尽不给情面,欲将其缉拿回案,钦差见状只得拿出天子的亲笔密函,才免往了牢狱之灾,此事便在洪江成为佳话流传了下来,当年的戏班子还将此事编成了一台好戏,在这千年古城里唱了起来流传至今,并构成了洪江古商城特有的商道廉政文化教肓。看着此番稚嫩而不失雅趣的轻笑剧演出,您仿佛随着时光倒流,岁月辗转,又置身于400年前,亲身体验着总署衙门的“现场办公”、古代官场的游戏规则。洪江区纪委已经于2008年10月,在洪江区古商城汛把总署成立挂牌“洪江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看完演出,辞别汛把总署,再参观完其它景点,然后陪朋友吃完中歺送别后,我回到家里又上网查询了有关洪江汛把总署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想查证清楚清朝是什么时候开始在洪江正式设立军事机构的?由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就算从清定都北京起,到清雍正六年(1728)时间也过往了84年,那么在此之前的年月里清朝有沒有在洪江设立过军事机构?要知道洪江当时可是湘西“五溪蛮荒”之地,属朝庭边远地区不开化的极其落后之地,当地的土著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在朝庭看来更是野蛮、无知和桀骜不训的。我带着这一疑问不得未几方查找资料,希看能得到一个较为圆满的答案。功夫不負有心人,经查《洪江市志》及《洪江古商城》一书,还有网上百度来的一些资料,我们较为完整地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一组清朝时期洪江地方驻军防卫的史实及脉络:
清顺治五年(1649)靖州守将龙举兵反清,首先夺取了富庶之地洪江。康熙三十年(1674)吴三桂从昆明举旗反清,率兵十万进湘,也首先抢占了洪江筹集军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朝廷意识到洪江位置之重要,便将若水巡检司移驻洪江。乾隆十六年改称洪江巡检,由浙江钱塘籍吏出身的张禹照首任洪江巡检。在他五年任期间,洪江较为安定,后浙山河阴监生黄时御、山东历诚的生员范力怒等九位先后接任,洪江亦未起大的风波。自嘉庆三年至光绪元年清朝廷政权不稳、财力不支、战事不断、且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日益增多、匪乱多起、驻防洪江的巡检应此更换40多次,最后派官居五品衔的张薄签来任此职,以着重治理。自雍正六年(1728)开始,清政权为在洪江收取更多的财税,又增设了洪江汛(绿营军),定把总为正七品武职,驻兵50人,并筑雄关、船卡、保护水运,以镇守洪江财源。
在上述史料里,我们留意到一个是洪江巡检司,一个是洪江汛。从清朝的建制中,我们明确可以知道的是洪江巡检司为清代最基层的国家行政机构之一,为从九品微职,在缉捕盗贼、解送钱粮、监察平粜、督修围基、编查保甲等社会治安及公共事务方面具有极重要的职能。洪江汛则是一个地隧道道的军事机构,是清朝军队的正规部队,担负着实实在在的军事任务。这样,我们也明确知道了清朝在洪江正式设立军事机构“汛把总署”的日期是雍正六年(1728)。此外,在史料里还提到了一个“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日益增多”的题目,我想是不是这个题目也与当时清朝在洪江正式驻军有关呢?通过查询资料,我想还是很有关系的。由于在此期间,清朝政府当时碰到并面临了一个重大的题目,这就是一个“改土回流”的题目。也正是这个题目,才将洪江地方驻军真正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付绪于实施。我想,这个说法不管成不成立,亦或有沒有道理,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大家进一步商榷。
“改土回流”是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心叛服不常,骚扰与之交界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回流”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治理。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大,雍正帝又是锐意进取的君主,因此大规模推行改土回流的条件已趋成熟,并很快在全国组织了实施,取得了成功。可以说通过改土回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心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同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通过以上查询和求证,我想清雍正六年(1728)在洪江正式设立汛把总署军事机构,开始地方驻军防卫的历史背景、現实意义及后期作用,已经是比较清楚和明白的了,也是不言而誉和记录在案的。正是在此大环境大背景条件下,加之洪江“扼沅巫两江要津,锁西南咽喉孔道,踞七省通衢大道,敞通江达海门坊”,又有以集散洪油、木材、鸦片、白蜡而著名于世,得“小南京”、“湘西明珠”、“西南大都会”之地利人气,更有“商贾骈集,货财幅辏,万物鳞次,帆船云聚”之繁华税广,是湘西南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因此,清朝政府在此设立正弍军事机构,加強地方驻军防卫就不感到希奇了。至于这一论证是否合乎事实亦或史实,真诚希看广大文友和同人们的批评斧正,不吝赐教!谢谢!
嵩云樵子
二0逐一年十一月四日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洪江汛把总署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是我国清代绿营军基层武装组织,是清军的正规部队,其主要职责是镇戍地方,亦担任维护当地治安,地方政府差役的职责。清朝军队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为“八旗军”,以满、蒙两族为主,主要为保卫天子和京师,并分驻全***几要塞;二为“绿营军”,以汉人为主,主要镇戌地方,因以绿旗为志,故称“绿营军”。绿营编制原则为“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兵镇戌”,在洪江这一弹丸之地,设立汛把总署,足见此地的重要性了。汛防兵实行募兵制,一般招募世家兵籍的子弟,进伍后即终身服役。因此,洪江汛防员大多数为洪江、靖州、会同、黔阳人。汛防兵以冷兵器为主,亦使用火枪等武器。
清雍正年间,清政权为巩固其统治,将全国划分为十一个战略军事区,区的军事主座为总督,省军事主座为提督或巡抚,省下为镇,镇的主座为总兵,镇下分协,协的主座为副将,协下设营,营的主座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营下设汛,汛的主座为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汛下设塘,塘的主座为塘长。洪江汛把总署属靖州协管辖,驻把总1名,汛防兵51名,在穿岩、横岩、竹瓦溪三处设水塘,每塘驻兵5人。自嘉庆年间起,在洪江汛担任把总一职的有段芝兰、肖本殷、阎中驹、佘江龙、郭风兆、杨胜登、刘清太、吴支升、王才嘉、徐顺清、谢联甲、杨绾锋、陈兆禧、庄使之、陈德昭等人。***时,汛把总署废除,被洪江商人徐永昌买下,简单装缮后,作商居使用。
洪江汛把总署位于育婴巷,是一栋青瓦灰墙、高大厚重、斑驳陆离的窨子屋。窨屋子坐南朝北,单进三开间,属木质穿斗式二层建筑,回廊式布局,单檐重屋,斗拱造型。整栋建筑用料讲究,窗格雕花精美,木刻工艺精湛。另外,天井居中,用以透风采光,四周栏杆壁面上,还刻有“对天勿欺,居仁由义,待人以恕,罔谈彼短”等训言警句,两侧屋柱上有一对联“片言九鼎威信源于清政,一公百眼声看始于廉明”,为把总的为官之道和做人原则;东边为配房和侧天井,东南角建有晒楼。一楼北边中心开大门,大门上端设有挂檐,施小青瓦,置金抓柱,地面展青石板。汛把总署建筑风格别致,兼有徽派居民特点,又有沅湘本土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加以保护修缮,对研究我国的绿营兵的历史与编制,包括了解古代官员生活状态均具有实物佐证的重要作用。该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汛把总署由于“天井”建在房屋的正中心,透风和采光俱佳,方便日常办公,亦可让屋内之人随时感受外界的阴、晴、圆、缺,风、雨、雷、电,大有“天人合一”的意趣及变化。总署首任把总段芝兰来此深有感悟,他以为为官之人观此阴、晴、圆、缺,风、雨、雷、电之变化,不仅应感悟“物我合一”之境,更当秉承天意,护守一方之安宁,方不负皇恩。于是它在天井的四周留下了四句“官鉴”:“对天勿欺,罔谈彼短,待人以恕,毋矜己奇,不局不卑,居仁由义”。“对天勿欺”,亦即所谓“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灵”,为官一任当秉承天意,秉公办事;“罔谈彼短”,即不可随意谈论同寅的是非,以免“祸从口出”;“待人以恕,毋矜己奇”,即做官之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切不可居官自傲;“不局不卑,居仁由义”,意为为官做人要心存仁义、不偏不移,不卑不亢。总而言之,为官做人要心怀仁义之道,力行中庸之术。大道无形,圆融于技,此六句为官之要决,不仅是做官的道理,也巧妙的蕴涵着做官的技巧。它告戒我们对天子要忠心耿耿,对同仁要罔谈彼短,对下属要待人以恕,如此方能在这官场上如鱼得水,仕途坦荡。这几句话,深刻而又扱富真谛,道出了我国社会地隧道道的“官鉴”,放在今天也是硬道理的!听完这流传数百年的“为官六要”,我们不胜感概,唏嘘很多。
这时,景点内有6名身着清朝官兵服装的演员表演了一出当年误抓钦差的“铁面判官”的轻喜故事剧,说得是当年洪江有位钦差微服私访,在夜幕降临之时乘船途经洪江,误闯了竹瓦溪和横岩两道水卡,当他发现自己误闯水关之时,船已驶进了洪江城内。于是,越日便假扮成商人往汛把总署向治理水运的把总说明情况,但当年的“铁面判官”丝尽不给情面,欲将其缉拿回案,钦差见状只得拿出天子的亲笔密函,才免往了牢狱之灾,此事便在洪江成为佳话流传了下来,当年的戏班子还将此事编成了一台好戏,在这千年古城里唱了起来流传至今,并构成了洪江古商城特有的商道廉政文化教肓。看着此番稚嫩而不失雅趣的轻笑剧演出,您仿佛随着时光倒流,岁月辗转,又置身于400年前,亲身体验着总署衙门的“现场办公”、古代官场的游戏规则。洪江区纪委已经于2008年10月,在洪江区古商城汛把总署成立挂牌“洪江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看完演出,辞别汛把总署,再参观完其它景点,然后陪朋友吃完中歺送别后,我回到家里又上网查询了有关洪江汛把总署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想查证清楚清朝是什么时候开始在洪江正式设立军事机构的?由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就算从清定都北京起,到清雍正六年(1728)时间也过往了84年,那么在此之前的年月里清朝有沒有在洪江设立过军事机构?要知道洪江当时可是湘西“五溪蛮荒”之地,属朝庭边远地区不开化的极其落后之地,当地的土著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在朝庭看来更是野蛮、无知和桀骜不训的。我带着这一疑问不得未几方查找资料,希看能得到一个较为圆满的答案。功夫不負有心人,经查《洪江市志》及《洪江古商城》一书,还有网上百度来的一些资料,我们较为完整地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一组清朝时期洪江地方驻军防卫的史实及脉络:
清顺治五年(1649)靖州守将龙举兵反清,首先夺取了富庶之地洪江。康熙三十年(1674)吴三桂从昆明举旗反清,率兵十万进湘,也首先抢占了洪江筹集军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朝廷意识到洪江位置之重要,便将若水巡检司移驻洪江。乾隆十六年改称洪江巡检,由浙江钱塘籍吏出身的张禹照首任洪江巡检。在他五年任期间,洪江较为安定,后浙山河阴监生黄时御、山东历诚的生员范力怒等九位先后接任,洪江亦未起大的风波。自嘉庆三年至光绪元年清朝廷政权不稳、财力不支、战事不断、且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日益增多、匪乱多起、驻防洪江的巡检应此更换40多次,最后派官居五品衔的张薄签来任此职,以着重治理。自雍正六年(1728)开始,清政权为在洪江收取更多的财税,又增设了洪江汛(绿营军),定把总为正七品武职,驻兵50人,并筑雄关、船卡、保护水运,以镇守洪江财源。
在上述史料里,我们留意到一个是洪江巡检司,一个是洪江汛。从清朝的建制中,我们明确可以知道的是洪江巡检司为清代最基层的国家行政机构之一,为从九品微职,在缉捕盗贼、解送钱粮、监察平粜、督修围基、编查保甲等社会治安及公共事务方面具有极重要的职能。洪江汛则是一个地隧道道的军事机构,是清朝军队的正规部队,担负着实实在在的军事任务。这样,我们也明确知道了清朝在洪江正式设立军事机构“汛把总署”的日期是雍正六年(1728)。此外,在史料里还提到了一个“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日益增多”的题目,我想是不是这个题目也与当时清朝在洪江正式驻军有关呢?通过查询资料,我想还是很有关系的。由于在此期间,清朝政府当时碰到并面临了一个重大的题目,这就是一个“改土回流”的题目。也正是这个题目,才将洪江地方驻军真正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付绪于实施。我想,这个说法不管成不成立,亦或有沒有道理,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大家进一步商榷。
“改土回流”是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心叛服不常,骚扰与之交界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回流”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治理。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大,雍正帝又是锐意进取的君主,因此大规模推行改土回流的条件已趋成熟,并很快在全国组织了实施,取得了成功。可以说通过改土回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心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同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通过以上查询和求证,我想清雍正六年(1728)在洪江正式设立汛把总署军事机构,开始地方驻军防卫的历史背景、現实意义及后期作用,已经是比较清楚和明白的了,也是不言而誉和记录在案的。正是在此大环境大背景条件下,加之洪江“扼沅巫两江要津,锁西南咽喉孔道,踞七省通衢大道,敞通江达海门坊”,又有以集散洪油、木材、鸦片、白蜡而著名于世,得“小南京”、“湘西明珠”、“西南大都会”之地利人气,更有“商贾骈集,货财幅辏,万物鳞次,帆船云聚”之繁华税广,是湘西南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因此,清朝政府在此设立正弍军事机构,加強地方驻军防卫就不感到希奇了。至于这一论证是否合乎事实亦或史实,真诚希看广大文友和同人们的批评斧正,不吝赐教!谢谢!
嵩云樵子
二0逐一年十一月四日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