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必要性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庸》对文化的定义,固然中西文化有差异,但是文化的这种属性亦是用之万世而不变,抛之四海而皆准的。
文化不同于文明,一字之差,却相往甚远。“文化”就我微不足道的见解,其侧重点在于文化的社会性,说到这难免会提及文化的社会性,简而言之,就是人是主宰,一切社会活动都要由会独立思考的人来付诸实施之。也就是说,人类的活动不是单纯的生存,而是生活,生存是基于物质而存在的,生活却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是在生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并且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那么,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当你呱呱坠地的时候,妈妈躺在床上看着你胖胖的身躯,也沉醉在爸爸抱着你欢笑的快乐中;当你牙牙学语的时候,爸爸妈妈一个在左边牵着你的手,一个在右边摇着你纂紧的小胖手,教你如何走路;当你胡嚼蛮咽、手舞足蹈、天真烂漫的时候,妈妈在一旁督促着你多看会书,不让你和伙伴多玩一会,而奶奶却摸着你的头,抱你到她的腿上,替你说好话,爷爷也趁势说那么几声,让你多玩会……当你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你是真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不想离开你的亲人,不想离开身边的一切,于是心里会想着却又没力气说出的话:“活着,真好!”
说这么多,并不是空话连篇,之所以说的这么多,这么细,我的本意是要每个人自己读完之后就能将一个人的一生浮现在眼前,也并不是多么苛刻,要求你如何如何,让你有所触动,然后引起共叫,知道我究竟是什么立意,而现在水到渠成了,只欠东风了。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从老庄到孔孟,从理想国中的乌托邦到大同世界,无处不闪耀着中西文化的结合点,然而,中华文明相较之下,有其难以启及的地方,更有其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传承人类发展是毋庸置疑。然而,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正统思想一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以至于到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其的熟悉陷进了一个极端,那就是尽对的否定,什么***孔家店,反对旧文学,反对封建文化。
显而易见,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我真搞不懂那些被公认的大文豪,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或许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往看待题目,究竟那时候还没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大旗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还没有竖起来,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时的产物,五四以后才传到中国的。就算是这样,他们那能一点也不知道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口语文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么,《狂人日记》不是第一片口语文文章么,鲁迅先生扬言要***孔家店,实在他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这样的做法就比如盖楼房,他站在楼房的中间说要把地基拆了,在他上方接着重起炉灶。他也不是提倡拿来主义么,关键是权衡轻重,哪些应该拿,哪些不应该拿,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试问,难道这一块块由文字所组成的砖不能算是中国传统文化?再问,伦理道德难道他们没有用吗?接着问,文人所使用的语言以及理解语言的能力难道不是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当然,传统文化的弊端他们否定,这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不再讨论,更不进木三分了。
胡适不是推崇世界主义么,主张走向世界,也是极力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就拿《尝试集》来说,虽说是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产物,却也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如何理解,且想一想,尝试是要有老底来尝试的,不是空说尝试就尝试的,而尝试的老底说白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话说到这,不免让我愤愤不平,凭什么说不要就不要,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位置,譬如,文化革命的人站在竹筏上,振振有词地说,我要造一艘新的船,这样的人也不冷静下来想想自己所处的环境,这是在茫茫苦海,是没有着陆的地方的,谈什么创造。换言之,说成是修补还行,还说得过往,还算得上是批判的继续,算得上是“取其精华,往其糟粕”。
身为终身反动派的陈独秀,纵观其一生,少年反科举,青年反清廷,再到反军阀,反孔教,反旧文学,反国民党独裁专治,再到反***国际肆意干涉,反对由自己亲手创建的党,他的一生是反对的一生,从未屈服。不论是对的错的,他都反对,不愧是大家。
我已从反面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传承性,并论证了这几个大文豪的不足,而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不然我也没有那个胆子对其指手画脚。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相当有用的成份,无论是对过往,还是现在,以至于将来,都很实用,当今世界,“***世界”已深进人心。又如伦理纲常这些方面,成为道德约束的规范,除却法制法规,道德便是约束社会的另位一只手。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丢不得的。
人类要生存,就需要文化,中国人则需要中国传统文化,适当的吸收西方文化也是有相当必要的,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世界其他文化所无法比腻的,比如说,诗词歌赋,就是难以用别国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又如,书法这门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特产,其他国家却很难理解,纵然是摆在其眼前。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文化不同于文明,一字之差,却相往甚远。“文化”就我微不足道的见解,其侧重点在于文化的社会性,说到这难免会提及文化的社会性,简而言之,就是人是主宰,一切社会活动都要由会独立思考的人来付诸实施之。也就是说,人类的活动不是单纯的生存,而是生活,生存是基于物质而存在的,生活却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是在生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并且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那么,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当你呱呱坠地的时候,妈妈躺在床上看着你胖胖的身躯,也沉醉在爸爸抱着你欢笑的快乐中;当你牙牙学语的时候,爸爸妈妈一个在左边牵着你的手,一个在右边摇着你纂紧的小胖手,教你如何走路;当你胡嚼蛮咽、手舞足蹈、天真烂漫的时候,妈妈在一旁督促着你多看会书,不让你和伙伴多玩一会,而奶奶却摸着你的头,抱你到她的腿上,替你说好话,爷爷也趁势说那么几声,让你多玩会……当你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你是真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不想离开你的亲人,不想离开身边的一切,于是心里会想着却又没力气说出的话:“活着,真好!”
说这么多,并不是空话连篇,之所以说的这么多,这么细,我的本意是要每个人自己读完之后就能将一个人的一生浮现在眼前,也并不是多么苛刻,要求你如何如何,让你有所触动,然后引起共叫,知道我究竟是什么立意,而现在水到渠成了,只欠东风了。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从老庄到孔孟,从理想国中的乌托邦到大同世界,无处不闪耀着中西文化的结合点,然而,中华文明相较之下,有其难以启及的地方,更有其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传承人类发展是毋庸置疑。然而,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正统思想一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以至于到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其的熟悉陷进了一个极端,那就是尽对的否定,什么***孔家店,反对旧文学,反对封建文化。
显而易见,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我真搞不懂那些被公认的大文豪,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或许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往看待题目,究竟那时候还没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大旗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还没有竖起来,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时的产物,五四以后才传到中国的。就算是这样,他们那能一点也不知道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口语文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么,《狂人日记》不是第一片口语文文章么,鲁迅先生扬言要***孔家店,实在他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这样的做法就比如盖楼房,他站在楼房的中间说要把地基拆了,在他上方接着重起炉灶。他也不是提倡拿来主义么,关键是权衡轻重,哪些应该拿,哪些不应该拿,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试问,难道这一块块由文字所组成的砖不能算是中国传统文化?再问,伦理道德难道他们没有用吗?接着问,文人所使用的语言以及理解语言的能力难道不是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当然,传统文化的弊端他们否定,这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不再讨论,更不进木三分了。
胡适不是推崇世界主义么,主张走向世界,也是极力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就拿《尝试集》来说,虽说是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产物,却也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如何理解,且想一想,尝试是要有老底来尝试的,不是空说尝试就尝试的,而尝试的老底说白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话说到这,不免让我愤愤不平,凭什么说不要就不要,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位置,譬如,文化革命的人站在竹筏上,振振有词地说,我要造一艘新的船,这样的人也不冷静下来想想自己所处的环境,这是在茫茫苦海,是没有着陆的地方的,谈什么创造。换言之,说成是修补还行,还说得过往,还算得上是批判的继续,算得上是“取其精华,往其糟粕”。
身为终身反动派的陈独秀,纵观其一生,少年反科举,青年反清廷,再到反军阀,反孔教,反旧文学,反国民党独裁专治,再到反***国际肆意干涉,反对由自己亲手创建的党,他的一生是反对的一生,从未屈服。不论是对的错的,他都反对,不愧是大家。
我已从反面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传承性,并论证了这几个大文豪的不足,而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不然我也没有那个胆子对其指手画脚。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相当有用的成份,无论是对过往,还是现在,以至于将来,都很实用,当今世界,“***世界”已深进人心。又如伦理纲常这些方面,成为道德约束的规范,除却法制法规,道德便是约束社会的另位一只手。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丢不得的。
人类要生存,就需要文化,中国人则需要中国传统文化,适当的吸收西方文化也是有相当必要的,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世界其他文化所无法比腻的,比如说,诗词歌赋,就是难以用别国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又如,书法这门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特产,其他国家却很难理解,纵然是摆在其眼前。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