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烟云,几经世事变迁
林语堂老先生说,“小说”者,小故事也。无事可做时,不妨坐下来听听。本日,于闲时,听林老先生缓缓道来《京华烟云》,听到情深意切之处,不免潸然泪下。
《京华烟云》是林老先生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inPeking》。林老先生当初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是一部全景展示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这本书,小说也。没有批判抑或是赞扬的意味,它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没有过多的评价。林老先生说,它只是叙述那时代的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我想林老先生一定是钟情于老庄的,整部书中渗透着一种道家精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法自然。书中的代表人物以姚思安最为典型。他年轻的时候是个放荡的富家公子哥,其儿子体仁,在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个“私生子”,但是后来姚思安痛该前非,不但如此,并且对生意事业一切看穿,潜心研究老庄之学。此后,他对所有的事似乎都已经看穿,不强求,顺其自然,他相信,在这冥冥之中,有一种至道,是人力所不可抗拒的,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盛极必衰,阴阳相生相克,此消彼长都是自然规律。
林老先生说,“若为女子,必为木兰也。”所以他甚为钟爱木兰,他所刻画的姚木兰,被父亲姚思安视为掌上明珠,又颇具上天之垂青,兼有黛玉的才情和宝钗的圆通,生的貌美,而又有个温良的性情。曾荪亚可以娶得木兰做妻子,这是何等的福分啊。木兰她就像一个降落在凡间的精灵,你可以和她吟诗作对,泛船西子湖上,尽情享受浪漫生活;你也可以和她谈论甲骨和历代兴衰变迁,尽情体会畅游历史的快感;而她固然生在富贵之家,却没有富贵之家的小姐的矫揉造作,她完全继续了他父亲的道家思想,渴看一种自由的返璞回真的生活,所以在迁居杭州时,她十分乐意做一个“村妇”,过那种柴米油盐,平常百姓的日子。可是荪亚的思想却达不到这种高度,所以在木兰享受着作为平常百姓生活的快乐的时候,荪亚却有了曹丽华。而此时,木兰在处理这件事时所表现出的宽容大度和聪明,无疑是林老先生对木兰作为女子的一种盛赞,她约曹丽华出来面谈,曹丽华当时就被木兰的气质所震撼,当木兰问她是否愿意为荪亚做妾时,她又一次被震撼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或者是一种怎样的宽容啊!但是当曹丽华说永阔别开荪亚再不相见时,她对这种结局显然不满足,她于是和曹丽华设了个小小圈套让荪亚来钻,结果不仅成功的化解了这一场家庭危机,而且大家都又成了好朋友,这是一种怎样的聪明啊!可是我总是在想,是否她根本没有深爱荪亚呢?或许在她内心深处,立夫才是她要找的那个人?似乎只有立夫懂她,他们都喜欢断墙残垣,喜欢甲骨,喜欢泰山的日出…。和立夫在一起的时候,木兰感觉到从心里生出来的欢喜。她在乎立夫,所以当得之立夫被捕时,她用尽全力往救他,后来冒着失掉纯洁的可能往找王司令,为了立夫的性命,固然后来她用她的聪明才智化解了这一场危机,但是往的时候她可没想这么多。上天对木兰似乎一直是眷顾着的,可是五四运动的浪潮袭来,当她看到自己女儿阿满倒在血泊中,于这次运动中丧生的时候,她第一次亲身的感受到了痛苦,那时候于木兰心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民族大义或者爱国情怀,那时候她只是一个母亲,她不需要英雄,她只想要她的女儿幸福活着,这或许是很多父母的心声。就像荪亚对儿子阿痛说的那段话一样,“我若像你这么年轻,我自己也是要往打仗。但是我们家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我们已经把你大姐献给了国家了。你妈和我都上了年纪,再不能有儿子。由个人和国家的观点来看,你应当往;从曾家的观点看,若没有特别的理由,你不能轻易牺牲。”这就是父母。可是阿通还是往参战了,这就是热血青年。
当抗日战争爆发,木兰一家像很多难民一样往内地流浪时,当她看着载着许很多多年轻人的军车经过,唱着嘹亮的歌“上战场,为家为国往打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奔赴战场时,当她看到头顶上国家的飞机擦过,奔赴前线时,当她听到老百姓响彻山谷的覆信时,她哭了,她觉得有了一个忽然的解脱,深深在内,非言语可以表达的。就像三十年前的中秋夜,她发现自己和立夫相恋的时候。在那次解脱中,她发现了自我,而在这一次的解脱中,她却丧失了自我。
木兰不愧是一个“妙想家”,由于这次解脱,在这次逃难中,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作为——收养了路上流游勇的孩子,她觉得这是生命的延续,是中华的血肉,她升华了。此时此刻,她失往了方向和空间,甚至失往了自己的个体感,丧失了自我,她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一般老百姓中的一份子了。过往她那么渴看做个普通百姓的愿看终于满足了,她征服了她自己。
木兰是这部书中闪耀的角色,可是其它的人物也是那样的饱满鲜活,她们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光辉,曼娘的古典美,封建贞德;红玉的多愁善感和专情,终于为情而死;牛素云的无耻堕落,拜金,可是最后她为国而死,平亚的谨小慎微,荪亚的憨厚…
这部书,是活生生的中国文化,是活生生的中国人,无论好与坏,作者并不掩饰,由于他觉得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可爱的国人是聪明而伟大的,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终将找到自己位置,调整自己,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奔往。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京华烟云》是林老先生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inPeking》。林老先生当初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是一部全景展示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这本书,小说也。没有批判抑或是赞扬的意味,它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没有过多的评价。林老先生说,它只是叙述那时代的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我想林老先生一定是钟情于老庄的,整部书中渗透着一种道家精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法自然。书中的代表人物以姚思安最为典型。他年轻的时候是个放荡的富家公子哥,其儿子体仁,在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个“私生子”,但是后来姚思安痛该前非,不但如此,并且对生意事业一切看穿,潜心研究老庄之学。此后,他对所有的事似乎都已经看穿,不强求,顺其自然,他相信,在这冥冥之中,有一种至道,是人力所不可抗拒的,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盛极必衰,阴阳相生相克,此消彼长都是自然规律。
林老先生说,“若为女子,必为木兰也。”所以他甚为钟爱木兰,他所刻画的姚木兰,被父亲姚思安视为掌上明珠,又颇具上天之垂青,兼有黛玉的才情和宝钗的圆通,生的貌美,而又有个温良的性情。曾荪亚可以娶得木兰做妻子,这是何等的福分啊。木兰她就像一个降落在凡间的精灵,你可以和她吟诗作对,泛船西子湖上,尽情享受浪漫生活;你也可以和她谈论甲骨和历代兴衰变迁,尽情体会畅游历史的快感;而她固然生在富贵之家,却没有富贵之家的小姐的矫揉造作,她完全继续了他父亲的道家思想,渴看一种自由的返璞回真的生活,所以在迁居杭州时,她十分乐意做一个“村妇”,过那种柴米油盐,平常百姓的日子。可是荪亚的思想却达不到这种高度,所以在木兰享受着作为平常百姓生活的快乐的时候,荪亚却有了曹丽华。而此时,木兰在处理这件事时所表现出的宽容大度和聪明,无疑是林老先生对木兰作为女子的一种盛赞,她约曹丽华出来面谈,曹丽华当时就被木兰的气质所震撼,当木兰问她是否愿意为荪亚做妾时,她又一次被震撼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或者是一种怎样的宽容啊!但是当曹丽华说永阔别开荪亚再不相见时,她对这种结局显然不满足,她于是和曹丽华设了个小小圈套让荪亚来钻,结果不仅成功的化解了这一场家庭危机,而且大家都又成了好朋友,这是一种怎样的聪明啊!可是我总是在想,是否她根本没有深爱荪亚呢?或许在她内心深处,立夫才是她要找的那个人?似乎只有立夫懂她,他们都喜欢断墙残垣,喜欢甲骨,喜欢泰山的日出…。和立夫在一起的时候,木兰感觉到从心里生出来的欢喜。她在乎立夫,所以当得之立夫被捕时,她用尽全力往救他,后来冒着失掉纯洁的可能往找王司令,为了立夫的性命,固然后来她用她的聪明才智化解了这一场危机,但是往的时候她可没想这么多。上天对木兰似乎一直是眷顾着的,可是五四运动的浪潮袭来,当她看到自己女儿阿满倒在血泊中,于这次运动中丧生的时候,她第一次亲身的感受到了痛苦,那时候于木兰心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民族大义或者爱国情怀,那时候她只是一个母亲,她不需要英雄,她只想要她的女儿幸福活着,这或许是很多父母的心声。就像荪亚对儿子阿痛说的那段话一样,“我若像你这么年轻,我自己也是要往打仗。但是我们家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我们已经把你大姐献给了国家了。你妈和我都上了年纪,再不能有儿子。由个人和国家的观点来看,你应当往;从曾家的观点看,若没有特别的理由,你不能轻易牺牲。”这就是父母。可是阿通还是往参战了,这就是热血青年。
当抗日战争爆发,木兰一家像很多难民一样往内地流浪时,当她看着载着许很多多年轻人的军车经过,唱着嘹亮的歌“上战场,为家为国往打仗,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奔赴战场时,当她看到头顶上国家的飞机擦过,奔赴前线时,当她听到老百姓响彻山谷的覆信时,她哭了,她觉得有了一个忽然的解脱,深深在内,非言语可以表达的。就像三十年前的中秋夜,她发现自己和立夫相恋的时候。在那次解脱中,她发现了自我,而在这一次的解脱中,她却丧失了自我。
木兰不愧是一个“妙想家”,由于这次解脱,在这次逃难中,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作为——收养了路上流游勇的孩子,她觉得这是生命的延续,是中华的血肉,她升华了。此时此刻,她失往了方向和空间,甚至失往了自己的个体感,丧失了自我,她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一般老百姓中的一份子了。过往她那么渴看做个普通百姓的愿看终于满足了,她征服了她自己。
木兰是这部书中闪耀的角色,可是其它的人物也是那样的饱满鲜活,她们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光辉,曼娘的古典美,封建贞德;红玉的多愁善感和专情,终于为情而死;牛素云的无耻堕落,拜金,可是最后她为国而死,平亚的谨小慎微,荪亚的憨厚…
这部书,是活生生的中国文化,是活生生的中国人,无论好与坏,作者并不掩饰,由于他觉得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可爱的国人是聪明而伟大的,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终将找到自己位置,调整自己,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奔往。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