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板由短文学出品,请您保留底部链接信息,我们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 散文精选 > 精美散文 > 文章内容

再访泰陵

作者: 木鱼石 来源: 网络转帖 时间: 2011-11-26 阅读: 在线投稿
  一

  再次走近泰陵,间隔上次已经整整二十年。

  对于泰陵,二十年的时光仿若倥偬弹指,刹那随风。对于我,是一天天累积着的或悲或喜不悲不喜的日子,经不起流光几次如此的抛掷。这个数字,放在不同的时间坐标上,会让人生出不同的感慨。

  不知道是由于车子行走路线的缘故,还是记忆出了偏差,泰陵于我完全陌生了。

  二十年前,也是秋天,我们曾在清西陵盘桓过一段时间,名曰见习,回想起来却不知道见习了些什么。一群人整日徜徉在松林山水间,不记得有谁刻意往研究那些碑石廊檐,也只是没头没脑的玩儿,实在与孩童无异。那时西陵没有现在这么多柏油路,一条条黄土小道蜿蜒于荒草间,一片片芦苇肆意的开花,我们走走停停恍若探险,拾获了很多的野趣。

  对于泰陵以及长眠于此的那个人,当年没有太多的关注,我把留意力更多的放在了那些散落于各处的妃子坟上。她们生前寂寞,死后荒凉,一蓬枯草覆盖了无数风骚。秋月春花的心思早已湮没于时光之外,生前不能道,死后亦不能与外人性了。年少心性,难免在那一堆黄土前唏嘘一番,就差流下几点同情的泪了。

  后来,同宿舍的老五不止一次说,有机会咱们往西陵旧地重游吧,我答应了。可是这次我撇下她自己来了,不过事出有因。回来后我告诉她,若想怀旧的话,西陵不往也罢,一切面目全非,完全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徒增心伤而已。可是此刻,当我敲打这些文字时,在记忆间穿花拂叶,那瞬间的悸动与热和,让我忽然明白我错了,以后有机会,我还是会和她重走一次。

  二

  这次来依然是深秋,草木黄而未凋,别有一番情致。

  我们从崇陵过来时已经接近下午四点,车子直接开到最北面的隆恩门,也就是陵区的进口处买票进进。时间所限,这注定是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很多景致只好擦肩而过了。

  走过那座青白石桥,石沿上成片的墨绿色苔痕尤在,湿润的雨季苔藓们想必也曾热闹过。而此刻,桥下一脉细水无声,几支残荷瘦梗孤零零守候在桥边,注视着我们,诠释着深秋的苍凉;风中摇曳的芦苇飘忽着白色的花,却不似当年展展展展的一***,三三两两婷立着,越发显出几分寂寞幽冷来。

  这次同游的一位朋友后来告诉我,他酷爱残荷,看着就会有很想和它们对话的欲看。残荷倔强,象铁骨,蔓延着一股悲怆,他的这种情结我想我懂。但总感觉,无论是残荷还是芦苇,那种繁华老往的无奈和日暮苍山的萧瑟带给人的心理落差,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欣赏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块碑,一支荷,一个字,一片云……都可以在每个人的脑海里生出不同的意境吧。甚至在同一个人的心里,今天和明天对于同一样事物的感悟又有所不同,谁又能说得清楚其中的机缘巧变呢。所谓一叶一菩提,也许正在于此。

  走进陵区,沿着神道前行,应该没有几人会错过那些极具特色的门坊碑亭。它们或高大雄浑或精致独特,无不孤独地耸立着,站出一代帝王的气势和威严,彰显着一个盛世的繁荣。相比之下,刚刚游览过的崇陵,从气势到规模,都要相差甚远了。这些不会说话的石雕木刻,竟是一张王朝兴衰的晴雨表。

  而那一方方凹凸不平的青砖,即便眼睛想错过想必自己的脚也不会答应的!多少年,它们静静的摆渡着一双双鞋一只只脚。二十年前,它们至少比今天要完整些年轻些吧?可我搜遍记忆,竟记不清它们当年的样子容貌了。

  它们当然曾经年轻过,追溯到建陵之初,它们也是新崭崭的棱角分明。之后的二百多年里,它们消磨着时间,也被时间慢慢消磨,如此你来我往,一切简单明了。我们以为它残破也好,称其为沧桑也罢,可是还有别样的结局吗?

  我且慢慢在上面走着,也许不经意间,今天迈出的某一个步子恰好契合了我多年前留下的一个脚窝,抑或相遇了某位故人的足迹,这些我当然永远不会知道,但它们应该相识,应该有一种重逢的欢喜吧。相聚与别离,不知道从何时起,我竟开始学着把一些无法说清的心思回结于宿命。

  我曾努力的想象,当年那些穿着礼服的王子天孙臣子后人们,如何马蹄哒哒轿影绰绰一路从京城来到永宁山下,这里曾经有着怎样隆重盛大的祭拜?空寂的永宁山见证了瞬间的热闹。而今用于祭奠的隆恩殿尤在,香炉尤在,青砖地上方便搭建帐篷的小小突起也在,只有那场繁华如叹息,散了。

  一直很想知道,远远确当年,是不是曾经有过一个神情忧郁的女子,一步步旖旎而来,走过这一块块青砖,沿着神道缓缓走向那个长眠于地下的人,为他留下一滴意味深长的泪来。但红尘脉脉,隔着吴越的山水,这样的可能又有几分?

  桂花香好不同看,唉!心底里发出这声叹息时,那个雷厉风行的雍正,那个严厉铁血的胤禛,走下了凛凛然的帝王宝座,怅怏凭栏当了一回平凡的邻家男人。我相信,那一刻他是最柔软而真实的。然而山河美人,还是山河左右了他的神思,也许过不了多久,他又继续往批他那似乎永远批不完的奏折了。留在众人唇间的只是一个被更改的看不清本来面目的情感传奇而已。

  一切似乎终极都回还给了时间,只有桥下流了无数岁月的易水依旧碎碎流着,冷水依痕,一圈圈的涟漪漾过心房。

  三

  隆恩殿中陈列着雍正天子的几枚印玺,一件龙袍,还有若干朱批字画和瓷器,但都是高仿品,没有一件真的。

  高仿的也算聊胜于无吧,至少可以体味一下这位书法大家的笔韵和线条,总回比在网上看图片来的直观些。殿内光线较暗,又近傍晚时分,读那些朱批确实是一件很费眼神的事儿,有两次我甚至一不小心头就碰在了玻璃上。但机会难得,我不愿错过。

  雍正二年他曾在批复河南巡抚田文镜的折子中写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天子!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我至今无法描述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的强烈震撼,仿佛那个帝王就站在我身边朗声说话,一字一顿声声敲打着耳膜。我实在好奇,要怎样畅快淋漓的笔墨才能匹配这份直白的心思。

  还有一张雍正朱批石文焯的折子也很有意思:“喜也凭你,笑也任你,气也随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恼也从你,朕从来不会心口相异。”如此的戏谑与任性,完全颠覆了帝王高高在上的威严形象,读罢让人讶然失笑。

  我寻寻觅觅,实在就是想找包括上面两张在内的几张令我着实感爱好的朱批,可哪里有那么凑巧的事,结果自是不问可知。

  雍正曾经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从他在位13年亲批了360卷折子1000多万字的朱批来看,有眼前这些真真切切的朱红小字为证,这样的自我评价应该一点也不过分。

  那边,导游正在雍正行乐图前解说着,他是如何和光同尘隐躲起自己的夺位野心,韬光养晦以高超的演技骗过了康熙和众位兄弟……正史野史外加夺人眼球的清穿剧,二百多年了,胤禛这个名字不知被人们咀嚼了多少遍,却终不能盖棺定论,得以安息。

  他像一个孤独的斗士,生前渴看着被理解,哪料身后依然被口诛笔伐诽议纷纷!一段历史,几样评说,谁又能说的清***是什么?

  耗羡回公、摊丁进亩、改土回流……人们念着他的好。

  ***,吕留良案还有九王夺嫡兄弟相残……人们说着他的恶。

  胡适先生说:“实在比如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

  雍正说:“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年龄!”

  四

  站在明楼的回廊上,我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努力辨认着一座座山峦。起雾了,暮色中的群山朦胧飘渺,青黛色的轮廓一脉一脉绵延起伏着,落落肃穆着,我终没能看清楚它们真实的容颜。

  “砂山、蜘蛛山、九龙山、九凤山、元宝山、东西华盖山与后面的靠山永宁山成主从朝揖拱拜之势,形成一个完美的风水格式。”导游如是说。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怀抱蜘蛛、脚踏元宝、手扶左右华盖……”我于风水学一无所知,但群山郁秀,泰陵被静静的环护在里面,阔别尘世的喧嚣,享受山水之静美,确实是一处尽佳的安眠之所了。

  身后,高大的宝顶上松柏成林,宝顶下安歇着一个也许疲惫了的灵魂。世事无常,天下很多事情,又岂是风水能够左右的?

  如此思思想想中,游人渐稀,风拂过松间有些冷,我也走吧! 喜欢

当代散文随笔书籍
上一篇:绣布上的太阳 下一篇:那时候的我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